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古代如何處理婆媳關系

古代如何處理婆媳關系

情感 更新时间:2025-08-16 01:53:14

  高宗趙構的皇後吳氏,開封人,14歲被選入宮侍奉高宗趙構。1143年吳氏被正式冊立為皇後。經曆高、孝、光、甯四朝,在後位(含太後)長達55年,是曆史上在後位最長的皇後之一。1197年,吳太後病死,終年83歲。谥号為“憲聖慈烈皇後”,葬永思陵。

  三級跳式的一路升遷

  南宋高宗趙構的皇後吳氏大概天生就是當皇後的命。

  據說她當皇後,出生前便已經由“上天”安排好了。《宋史》上說她的父親吳近曾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他看到一個小亭,匾額上書“侍康”二字,亭旁邊有一株芍藥,“獨放一花”,花下還有一頭白羊。

  吳近醒來感覺很是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在乙未歲(羊年)生下了“妍麗可愛”的吳氏。吳氏十四歲的時候被選入宮,侍奉當時的康王趙構。吳近這才恍然大悟,認為這是上天的征兆。

  當然,這是迷信的說法,也可能是他父親在女兒發達後的一種刻意附會。古人總是迷信這一套的。吳氏日後被趙構寵愛,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這些“迷信”。

  譬如有一次,皇帝君臣在海上航行,突然“有魚躍入禦舟”,這時吳氏不失時機地說道:“此周人白魚之祥也。”要知當時北宋剛滅亡,金兵大舉南下,恐慌無助的高宗君臣隻好“入海避敵”,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前有惡浪,後有追兵,其窘迫之狀可想而知。趙構此時聽了這樣的吉利話,心裡自然非常高興,馬上封她為和義郡夫人。到達目的地,又進封為才人。

  當然,吳氏讨得趙構的歡心,可不單是隻憑伶牙俐齒。《宋史》說在趙構即位初期,她“常以戎服侍左右”。

  有一次,宮廷衛士因不滿宦官的胡作非為,突然包圍行宮,誅殺宦官,發生兵變。闖進宮内的士兵“問帝所在”,吳氏不驚不慌,用智慧和膽略哄騙過去,幫趙構躲過一險。

  除卻英姿俏麗、膽略過人外,吳氏還“益博習書史,又善翰墨”。這一點非常重要。衆所周知,宋朝皇帝的文人氣息都很濃郁,趙構也不例外,因此對“能文能武”的吳氏另眼相待,“寵遇日至”,很快就将她進封為“婉儀”,旋又晉升為“貴妃”。

  吳氏還擅長搞好婆媳關系。高宗的母親韋太後從金國還朝後,由吳貴妃侍奉起居。吳氏體貼周到,“順适其意”,飽受驚吓之苦的婆婆非常受用,對這個知冷知熱的媳婦也非常滿意。

  史書上還記載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說吳氏曾經“繪《古烈女圖》,置坐中為鑒”,同時,“取《詩序》之義”,在自己後宮的居所挂了一塊“賢志”的牌匾。

  這兩件事看似普通,其實寓有深意。要知韋太後曾以“亡國之妃”遭金人擄掠,受過不少“非人之苦”,心裡也有許多難言之隐。

  挂上“烈女圖”以明志,“忍辱偷生”的韋太後心裡自然欣慰許多。因此,憲節皇後去世後,朝臣請“累表請立中宮”,吳貴妃便成了熱門人選,韋太後“亦為言”,力挺吳貴妃。

  于是,紹興十三年(1143年),吳貴妃正式被冊立為皇後。此後,“追王三代,親屬由後官者三十五人”。

  幕後的操持政務者

  吳氏不但有做皇後的好命,而且她還是做皇後的“好料”。

  高宗趙構大概是在亡國的兵亂中遭受太多的驚吓,留下嚴重的後遺症,漸漸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他唯一的兒子病死後,便再無子嗣。無奈,隻好召宗室趙伯琮入宮,收為養子,命張賢妃育之。

  當時還是才人的吳氏,為替皇帝分憂,也積極申請“育一子”,于是收宗室趙伯玖為養子。後來,張賢妃不幸病逝,吳皇後便将趙伯琮一并收養。

  吳皇後對兩個養子并沒有“親疏有别”,而是“視之無間”。因為伯琮恭儉勤敏,聰慧好學,堪當大任,所以吳皇後積極說服高宗将其立為皇太子,改名為趙慎。

  值得一提的是,趙慎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而高宗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後代。因此,趙慎即位,皇權便又由太宗一系轉入太祖一系。

  吳皇後的大度和大氣赢得了子孫(雖然非親生骨肉)的尊重。1162年,高宗禅位于趙慎,是為孝宗。當了皇帝的趙慎,對非親生的吳皇後非常尊敬,不但上尊号為“壽聖太上皇後”,而且平時也是畢恭畢敬,拜見“如宮中儀”,對吳皇後的親屬也“推恩有差”。

  到了她孫子輩光宗即位,對這位重量級的“祖母”更是敬重有加。而她的曾孫輩甯宗趙擴,也時時要聆聽她的教導。

  吳皇後經曆高、孝、光、甯四朝。這些南宋皇帝,雖然心腸都還不錯,可就是軟弱無主見,好在有她這麼一位堅強的女人替他們撐腰。

  譬如當年光宗向奶奶讨教用人之道,吳太後深知政權交替平穩的重要性,也知道這個孫子很是平庸,所以意味深長地告誡他“宜崇尚舊臣”。再如她過八十大壽時,對侍奉身邊的嘉王趙擴“勉以讀書辨邪正、立綱常為先”,為這位未來皇位繼承人傳授君王之道。

  吳太後輔佐的這幾個皇帝很有意思,個個都不愛當皇帝,而是願做太上皇。吳太後的夫君高宗趙構就當了足足25年太上皇。孝宗效法高宗,也做了5年。

  而随後的光宗,因為和孝宗一直不和,又天天受老婆的氣(其皇後李氏是曆史上有名的妒婦),當了5年皇帝便厭煩了。

  紹熙五年(1194年),孝宗駕崩,光宗心神俱疲,頹然病倒,覺得“曆事歲久,念欲退閑”,也想做個太上皇。甚至他親爹的“祭奠之禮”,他也以病推托。這時朝廷已亂成一鍋粥。

  群臣此時能信賴的,也隻有這位白發蒼蒼、年逾八旬的吳老太後了。于是,宰臣奏請吳太後“垂簾主喪事”。太後開始不許,她并不願參與政事。

  但國不可一日無主,以江山社稷計,她隻得再次“出馬”,在“梓宮前垂簾”,然後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為帝。第二天,她又按程序冊封嘉王夫人韓氏為皇後,然後馬上撤簾,從而幹脆利落地化解了這場宮廷危機。

  想來趙家的子孫也真是沒出息,剩下的半拉江山都不好好愛惜、認真護理,還要這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受累操心。

  三年後,吳太後病逝,時年83歲,走時還不放心,特地留下遺诰,告誡她的孫子和曾孫“宜于宮中承重”,服哀五月,以日易月(也就是僅僅五天)。言外之意,是告誡她的“孝子賢孫”少來些虛的,多幹些正事。

  那個時代,男人不行,也隻好靠女人撐腰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