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炎炎夏日話養生

炎炎夏日話養生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8-22 16:49:15

  一年之中,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人們應該遵照季節的特點進行養生保健,使自己平安地度過炎熱的夏天。《黃帝内經》稱:“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所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意思是說在夏天的三個月,是自然界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人們應該順應夏季的特點,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晝太長,不要惱怒或激動,而要使自己的情緒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樣充沛旺盛,并且讓身體适量出些汗以便體内的陽氣及時得到宣洩。

  夏季有“夏”與“長夏”之分

  衆所周知,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然而中醫藥學理論卻将一年分為五季,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中醫藥學理論的基礎是以自然哲學中的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基礎的,按照陰陽學說的理論,春夏屬于陽故以養陽為主,秋冬屬于陰則以養陰為主。按照五行學說,春季屬于“木”與人體的肝相應,夏季屬于“火”與心相應,秋季屬于“金”與肺相應,冬季屬于“水”與腎相應。但還有個“土”卻沒有相應的季節,怎麼辦呢?于是古代的醫藥學家就将夏季分為“夏”和“長夏”兩季,夏屬于“火”與心相應而長夏屬于“土”則與脾相應,這樣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髒就完全符合五行學說理論了。

  那麼“夏”和“長夏”在時間上是如何劃分的呢?我們知道,陰曆的四、五、六月(即陽曆的五、六、七月)三個月是夏季。中醫學将陰曆的四月和五月(陽曆的五月和六月)定為“夏”,而陰曆的六月(陽曆七月)定為“長夏”。從中醫學理論來講,夏與長夏在季節的特點上是不相同的,“夏”的特點是以“炎熱”為主,而“長夏”的特點則是以“濕熱”為主。因為每年陰曆六月除了炎熱外,還會出現多雨或陰雨綿綿的情況,其氣候的表現特點是以潮濕悶熱為主。所以從傳統養生學的角度講,在長夏這個季節中就特别要注意對“暑濕”的預防。

  精神養生

  在炎熱的夏季,随着氣溫的升高,許多人的心情卻越來越差,變得煩躁、愛發脾氣,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與别人發生矛盾,心理學家稱之為“情緒中暑”。特别是在氣溫超過35攝氏度,日照時間超過12小時以後,發生“情緒中暑”的幾率就會急劇上升,所以在炎熱的夏季保持平靜的心境尤為重要。

  《黃帝内經》亦特别強調:夏季“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所以,我們在炎熱的夏季要做到“靜心、安神、戒躁、息怒”,以保持良好的情緒。宋代大儒溫革有詩雲:“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間。甯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故有“靜在心,不在境”之說。

  不管天氣如何炎熱,我們的心态要平和,情緒要穩定,使思想平靜下來,做到神清氣爽;遇到不順心的事,一是“冷處理”,二是“來點幽默”,既能夠化解矛盾,又能夠消除苦悶,還能夠舒暢心緒,有利于恢複良好心情,而取得“心靜自然涼”的效果。

  起居養生

  《黃帝内經》稱在夏季的三個月裡,應“夜卧早起”。因為夏季的特點是白天時間長,夜間時間短,人體也應該适應自然界的規律,晚上睡得晚一些,早晨起得早一些。夏季合理睡眠時間應該是,就寝時間為22:00~23:00,起床時間為5:30~6:30。

  由于夏季夜間的睡眠時間縮短,所以通過午睡來補充就顯得非常重要。午睡不但能使人體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勞,提高午後的工作效率,還能夠改善腦部供血,增強體力和機體的防護能力。有資料表明,夏季适當地睡午覺可大大地減少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夏季午睡的時間一般以30分鐘至1小時為宜,時間過短達不到午休的目的,而時間過長不但會感覺頭腦發昏,肢體無力,還會影響夜間的睡眠質量。

  夏季還應注意居室内小氣候的調節。居室内的小氣候包括溫度、濕度、日照和通風等。适宜的室内小氣候對人體的健康有利。最佳的室内溫度以22℃~25℃為宜,最佳的相對濕度以40%~60%為宜,人們生活在這樣的居室環境裡會感到非常舒适,精神狀态良好,思維清晰,工作或學習的效率較高。但由于自然界的四季氣候變化有所不同,故居室的小氣候也應适當調整。

  在炎熱的夏季,要以調節溫度為主,室内溫度以25℃~28℃,室内、外溫差不超過10℃為宜。在濕熱的長夏,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濕功能,以保證溫度和濕度都達到人體感到舒适的水平。

  另外,夏季要注意不宜過于貪涼,如室内的溫度過低,或用涼水沖澡或洗腳,冷飲吃得過多等,兒童和老年人要特别注意。

  飲食養生

  夏季天氣炎熱,各種生物生長繁殖最為活躍,同時也是細菌、病毒生長繁殖最快的時期。炎熱的夏季,還影響人的食欲和消化,使人們飲食減少,消化不良。此外,夏季還是胃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如急性胃腸炎或痢疾等。所以夏季更應注意飲食衛生和飲食調養來保障身體健康。夏季飲食養生的總原則是:①飲食清潔衛生;②以清淡為主;③保證營養素的平衡攝入。

  夏季人體出汗多,所以要特别注意飲水量的增加,一般來講,每天的飲水量應在2000毫升左右。提倡主動飲水,即不要等到感覺口渴後再飲水,而是經常少量地喝些水以維持機體的需要。夏季多進食一些牛奶、豆漿、粥、湯等流食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如早餐喝豆漿,午餐喝湯,晚餐喝粥,睡覺前喝牛奶,上下午喝茶,都能起到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補養身體的作用。

  運動養生

  夏季運動時應适當地減少運動量,特别是在炎熱的中午不要運動,以免中暑。夏季鍛煉的時間應選擇在早晚氣溫涼爽時進行,地點應選擇在有花有草,有水有樹,視野開闊,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濕潤清爽的公園内。

  夏季運動應戴遮陽帽,穿淺色、寬敞和透氣性良好的運動服,每鍛煉1小時,應休息5~10分鐘,同時注意補充水分和營養。

  夏季運動後要注意三個問題:①運動後不要立即喝冷飲。因為運動時體内血液運行于四肢和體表,而運行于消化系統的血液較少,冷飲會對胃腸産生刺激,使胃腸的血管收縮而造成胃痛或胃腸道不适。②運動後不宜飲水過多。因運動會消耗人體的很多能量,飲水過多會加重胃腸道及心髒負擔,特别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③運動後不宜立即洗冷水澡。因運動時體表的毛細血管擴張,皮膚表面的毛孔張開,如果皮膚突然受到冷水刺激,會造成體表毛細血管的驟然收縮,毛孔關閉,體内熱量無法發散,從而導緻體溫調節功能失調,而出現熱傷風的症狀。

  調補養生

  有些人認為,夏季(特别是三伏天)不宜進補,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一提到“進補”,人們總是想到雞鴨魚肉等食品或人參、鹿茸等補益中藥,這些屬于溫熱的食物或中藥,在炎熱的季節确實不宜服用。

  在中國的傳統養生學中,根據采用不同性質的食物或中藥進行補益的方法,可以分為平補法、清補法、溫補法及峻補法等四種主要方法,夏季宜選用清補的方法。

  飲食清補法,是指采用寒涼性食物進行補益的方法。屬于涼性的食物有小米、薏米、綠豆、豆腐、蘿蔔、冬瓜、絲瓜、油菜、芹菜、蘋果、梨、鴨蛋、豬皮等;屬于寒性的食物有苦瓜、黃瓜、茭白、西瓜、蓮藕、海帶、紫菜、蛏肉、田螺等。夏季天氣炎熱較适宜選擇這些寒涼性質的食物進行清補。

  夏季在五行中屬火,暑熱之邪最能耗氣傷陰,所以夏季進補應選擇藥性偏于寒涼的益氣滋陰類中藥,如生曬參、西洋參、百合、麥冬、女貞子、沙參、石斛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