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疾病的調治方面,《黃帝内經》也有其獨到的見解。認為凡是不正常的或過度的心理活動,如不及時調理和防治,就可能影響身心健康,引起身心疾病,還具體地提出了三種心理治療形式:開導對慰式、情志相勝式、刺激治療式。從《内經》的原旨也可歸納為情療、心療和意療三大類。
(一)情療
《内經》很重視情療,即五志相勝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後世醫家繼承并發揮了《内經》的情療法,也有把情療分為喜療、怒療、恐療、悲療和思療五種療法。
(二)心療
《靈樞·終始》指出:“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寒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素問·移精變氣論》也指出:轉移病人的精神情緒,能改變病理心理狀态等。如此,可為病人創造良好的環境,利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來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
(三)意療
《靈樞·師傳》說:“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可見,有意識地運用正常言行或改變環境等方法治療病人隐性的精神損傷,能和其志意,定其心向,使其遂情适性,而身心自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