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寶寶走走路辨疾病

寶寶走走路辨疾病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9-10 15:05:57

  寶寶走走路辨疾病

  不需要家長開口,醫生一看寶寶行走的步态即可初步診斷疾病,這就是醫學上的“望診”。所謂“一望而知”,作為父母也應該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探索足下世界

  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走路的時候兩足呈“八字”分開,身體搖搖晃晃,兩臂外展,似走似跑。有的寶寶走路時,有時足尖着地,有時足跟放平。這是寶寶自己在探索“足”用哪一種姿勢走路最舒服,走得最快。這都是正常現象。

  看足望病

  當寶寶已經能夠獨立行走後,父母應該更關注寶寶走路時的姿勢,從中可以發現一些疾病。

  剪刀步

  寶寶走路時足尖着地,步态呈“剪刀型”。這種現象見于腦性癱瘓。

  癱瘓類型多

  臨床上腦癱分多種類型,但絕大多數的腦癱屬于“痙攣型”。按照肢體癱瘓的部位可以分為四肢癱、偏癱和截癱等。四肢癱的病孩根本不會走路;偏癱的寶寶一側上下肢癱瘓,多較早便就醫;截癱隻有兩下肢癱瘓而兩上肢活動正常。

  特殊的步态

  即使是輕度截癱的病人也可以發現他站立時多數呈足尖着地,走路時也是足尖着地,酷似在跳“芭蕾舞”的姿勢。

  另一特點是跨步(甚至站立)時兩下肢呈“剪刀”樣的交叉,主要是由于大腿内收,肌肉緊張造成的。需要提醒一點,當寶寶的背向前屈曲時兩足可放平,伸直背部時兩足尖着地,父母千萬不要被此假象蒙蔽。

  病因複雜 治療要早

  引起腦癱的病因較複雜,多數為胎内因素(如胎内缺氧、腦先天發育畸形、胎内感染);也可以是由于生産時的因素(如産傷、産時窒息缺氧)。低體重兒,尤其出生體重在1500克以下者發生腦癱的機會更多。截癱患兒需進行骨科矯治,治療愈早效果愈好。

  鴨子步

  寶寶走路搖搖晃晃,好像一隻小鴨子。

  肌營養不良(假性肥大型)

  患有此病的寶寶,在行走跌倒時有一個明顯的現象:當他跌倒要爬起來時必須先把身體翻到俯卧位,然後雙手支撐在地上,利用腰肌力量,邊伸腰,兩手邊支撐雙膝,最後直立起來,并且由于肌肉無力,長時間步行後,下肢疲勞而不願繼續走路。

  粗大的假象

  肌營養不良(假性肥大型)多見于男孩,有家族遺傳史。作者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病例,有一對夫婦因不育而向其有多個子女的兄弟領養了一個孩子。其兄嫂頗為大方,讓子女站成一排,不論男女,任其挑選。夫婦挑選了一位兩小腿肌肉特别發達的男孩(一般人們會認為小腿肌肉發達說明強壯有力)。在回家途中沒走多少路孩子便要求抱,養父隻是認為孩子是在撒嬌。可是待孩子長大不能走路時便來就醫,最後診斷為此病。

  這種病孩平時上樓梯不是一步一級,而是要手扶着樓梯的欄杆一步并一步再上一級,說明肌肉無力。小腿粗大也并非肌肉發達而是肌肉内脂肪沉着而造成的假象。

  尚無對策

  目前對本病無特效治療措施。随着病情的發展,可出現卧床不起,常并發肺炎而夭折。如要再生育,應想進行遺傳門診咨詢。

  先天性髋關節脫位

  也稱先天性髋關節發育不良。可為雙側或單側。雙側病變時走路呈“鴨步”,左右搖晃;單側病變時走路呈跛行,一瘸一拐,病側肢體短。

  骨頭不再關節裡

  所謂先天性髋關節脫位是指股骨頭不能正常地留在關節内,而是滑到了關節的外面,從而影響了髋關節的功能。

  當孩子會走路後才發現疾病,已為時已晚,有的需要手術治療。因此對本病進行早期篩查非常重要。

  發現脫位的簡易方法

  在家中,父母可嘗試采取以下方法:

  1、 觀察雙側臀紋是否對稱,如有一側脫位,則可見臀紋不對稱;使嬰兒平卧,檢查者雙手抓住嬰兒的兩小腿踝關節的上方,同時屈曲兩側膝關節90°,

  2、 如果單側脫位,則兩側膝關節的高度不一,膝關節位置低的一側是脫位側;

  3、 做完上述動作後,再将兩側大腿向外側分開,正常情況下兩大腿外側可觸及桌面,而患有髋關節脫位的寶寶僅能外展75°或更小的角度,此現象說明髋關節外展受到影響,有脫位的可能,需進行骨科進一步的确診及治療。

  早治療 重預防

  本病越早診斷,非但可以采取保守治療,且療效更好。如果治療延遲了,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如果不治療,到成年期會出現慢性下肢疼痛、骨關節炎,肢體縮短及步态明顯異常,影響日常生活質量。

  本病的發病原因還不十分清楚。為了預防本病,新生兒期不能采用舊式的把兩下肢伸直包成“蠟燭包”的方法,兩下肢的這種姿勢會增加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的危險性。正确的襁褓方式應為将兩大腿處于屈曲外展分開的姿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