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小兒脾虛洩瀉的中醫療法

小兒脾虛洩瀉的中醫療法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9-14 03:03:26

  脾氣虛洩瀉

  患兒多形體瘦弱,面色欠華,瀉下稀便,其色淡黃,夾雜未消化之食物,腹軟不痛,腸鳴漉漉,納少,舌淡、苔白膩,指紋淡暗,脈細弱。大便檢驗膿細胞、白細胞、隐血試驗均陰性,可見脂肪球或未消化食物。

  此緣素本脾虛或因病後失調,喂養不當,傷及脾氣,乃緻生化無權,水濕内生而發為洩瀉。法當健脾燥濕以止瀉。

  外治方法:1.暖臍止瀉法:藥用炒蒼術,陳皮,砂仁,木香,幹姜。共研細末,每用3~5克,紗布小口袋盛貯,覆于肚臍,外以紗布繃帶固定,每隔4~6小時換藥1次,如上法,藥末用完為止,此寓補于運之法也。

  2.灸穴止瀉法:取足三裡(雙)、天樞(雙)、大巨(雙),用艾條1根點燃在其穴位上灸之,每穴每次約灸3~5分鐘或以灸處皮膚發紅為度,每日2~3次。執灸者需用兩手指置于穴位兩旁,以測溫度,随時調整艾條與灸治部位的距離,以免灼傷小兒皮膚。脾喜燥宜運,兩法均有燥濕運脾之功,濕去脾運,其瀉自止。

  脾陽虛洩瀉

  脾陽虛洩瀉由脾氣虛久瀉而來,較上證為重。症見形瘦神疲,面白無華,手足欠溫,雖重衣而無熱感,大便清稀,日行數次,納少,舌淡苔白,脈細弱。治當溫陽化水,使脾旺自能滲濕。

  外治方法:1.浸足止瀉法:藥用生附子,生姜,花椒,小茴香,艾葉,此為1劑量,共煎水約500~800毫升(取汁留渣),俟水溫降至适度時,置患兒雙足于水中浸泡,并帶水按摩足心,約10~15分鐘(水溫下降時,可适當加入熱水),浸後勿用清水再洗,揩幹雙足即可。藥渣加水再煎一次,同上法。此方可配3~5劑,連續使用。

  2.裹腹止瀉法:藥用肉桂,生附子,生姜(洗淨切片),吳茱萸,花椒,此為1劑量,加水約1500毫升,入紅棉布帶(寬約20厘米,長約400厘米)1條同煮,煎沸後約15分鐘,将布條撩起晾幹,裹于患兒腹部,24小時後将布帶放開,再入原藥水中煎煮,撩起晾幹裹腹。本方可配3~5劑,同上法,連續使用數天。

  以上二法,均為溫陽止瀉法,脾陽虛證多兼有命火不足,故方中加入溫腎之品,更有助于鼓舞脾陽。雙足為足三陰三陽經脈之所系,浸足可溫暖脾腎;腹背為任督二經之所在,裹腹可使腹背受藥,亦溫養脾腎之義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