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老人“沒病找病”也是病
第二章:老年人常上網能延年益壽
第三章:七招預防中老年人“跟痛症”
很多人年紀大了就會懷疑自己這有病,那有病的。也許這些人是真的有病,但是這裡面也有一部分人是患了疑病症。那麼什麼是疑病症呢?
老人“沒病找病”也是病
疑病症是一種以疑病症狀為主要臨床特征的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由于預期擔心或相信自己患嚴重軀體疾病而痛苦、焦慮并到處尋求幫助,如屢次盲目就醫等。由于老年人的年齡特點,疑病症患者中大多數都是老年人。為了擺脫疑病困擾,除了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外,疑病症患者應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建立良好的應對策略。
1、培養正确的疾病與生命觀,把精力、精神集中到與“病”無關的事上,漸漸打斷固有思考習慣的幹擾,使心理得到調整。
2、要相信醫生的各種檢查、解釋、勸告和結論,相信現代醫學有很好的醫療設備可用于軀體疾病的診斷與鑒别。
3、要學會思考,問一問為什麼在健康與疾病問題上自己總與别人的觀點不一緻,并搞得自己焦頭爛額。過分焦慮、嚴重的疑病傾向,就是一種心理病。
4、有疑病傾向或疑病症患者,最好少看點有關醫學方面的書以減少“對号入座”。同時,積極配合醫生的診斷,不要把自己的感覺強加于醫生。
5、通過自我暗示法加以調節。自我暗示語可以是:“我的身體其實是很好的,這已被所有檢查過的和化驗過的結果所證實,醫生也都說我是沒有任何疾病的,現在我應該堅信這點了。過去我感覺到這兒痛那兒痛、這兒不舒适那兒不舒适,都是我太敏感的緣故。我今後不去想它了,不舒适的感覺就會消失了”等。
隻要走得動,就該去旅行
據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室教授張湖德稱,春夏養陽氣是中醫的一個基本原則,陽氣就是老百姓講的“火力”,老年人過了一個冬天後,各項機能都比較低下,中醫講“動則養陽”,所以春天踏青、旅遊對于老年人來說,是新的一年身體健康的“助跑器”。
隻要還能走得動,老人就該多出門旅行。首先,旅遊能讓老人身心放松。心态的放松會給血壓、血糖等指标帶來微妙的改變,對慢性病症有一定的緩解。其次,接觸新事物。到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是接受新事物的一個好方法。遊覽名勝古迹,或者尋找一個隐蔽的餐館,這種新事物能刺激和鍛煉大腦,從而延緩衰老。最後,結交新友,排遣孤獨與寂寞。旅遊為老年人提供了結交新朋友的機會,一大群老人其樂融融。
老人出遊盡量避免自由行,選擇組團遊,結交朋友的同時減少不安全隐患;有些老人不舍得花錢出門旅行,這時候兒女們可以體貼地先替老人們報好旅行團;老人的出遊地點可以選擇平原、海邊,或者有民族風情的區域,一些險山險峰盡量不要嘗試。
老年人常上網能延年益壽
老人的長壽法則,不僅僅是清淡飲食、适量運動和早睡早起。美國一家護理服務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上網、寫博客、玩電子遊戲等時髦行為,一樣能成為長壽秘訣。該公司總裁對此總結說:“趕潮流有益身心健康。無論老人們是否利用這些科技,至少他們知道如今流行些什麼。”
在中國也曾有媒體對中國老年網民進行了一項深度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每6個網民中就有1個是中老年網民,每天上網1小時以上的占70%,近八成中老年網民上網是為了浏覽資訊,其餘的則是與親人溝通、玩遊戲、理财炒股、收看影視劇、交友、購物等。
以前不少老年人都有“恐腦症”,覺得高科技産品太難學。其實,越是年齡大,越應該接受一些新事物。首先,老人每天上網浏覽新聞,或是關注自己曾經從事領域的最新進展,可以防止自己的知識落伍,有助于增強自信。其次,聊天工具和社交網絡有助于讓老人和子女、朋友保持聯系。再次,老人可以利用電腦寫博客,或把家人的照片做成ppt(文稿圖形演示)等,這樣可以把美好的回憶永久保存下來。最後,在搜索、打字、寫博客等過程中,腦細胞活性被充分調動,延緩腦力衰退,能有效防止老年癡呆的發生。
老人玩電腦,難在入門階段。這時,老人要抱着學習的心态不恥下問,多詢問子女。而子女們也應該多點耐心,别因為他們學得慢就表現出不耐煩,要鼓勵爸媽從簡單的軟件或功能學起,并幫助他們優化一些設置,使得他們可以更輕松、舒适地使用。
與晚輩溝通有“四戒”
一、戒家長制作風。老一輩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家長制的影響。一家之長,經濟大權在握,晚輩隻能惟命是從。然而現在的年輕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因此作為長輩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與他們建立朋友關系,為彼此溝通打下良好基礎。
二、戒自以為是思想。在老輩人有的經曆戰争考驗,有的參加了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事業,有的遭受了坎坷。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都是教育後代的好教材。但是有些老同志以老眼光看待新一代,以教師身份進行說教,自以為是,唠唠叨叨,久而久之,晚輩就會把他們的話當作耳邊風。所以,老年人要摒棄自以為是的思想,和晚輩共同探讨問題,共享快樂人生。
三、戒急躁情緒。有些老人缺乏涵養與耐心,好犯急性病,常常因對方一兩句話不順耳,便激動不安起來,說話語無倫次,甚至出口傷人。懂事的後輩知道是老人在說氣話,不予計較;而有些後輩會因此心生嫌隙,産生了成見,給溝通蒙上了陰影。
四、戒消極态度。有些老人和子女在溝通過程中碰上幾次釘子,态度便消極起來,不再主動和他們溝通。作為長輩一定要振作起來,采取積極态度,多和他們聯系,安排相聚“節目”,開啟溝通渠道,消除溝通障礙,讓溝通順暢起來。
善待『古怪』的老人
生活中常有這樣一些老人:在到達一定年齡段或生活中發生了某種變故之後,他們的脾氣和行事的方法變得“古怪”起來,有的開始脾氣暴躁、性情孤僻、固執;有的則愛在晚輩面前終日念念叨叨,指責晚輩的這不行那不是,愛替小輩們瞎操心。部分做晚輩的不明白老人為何突然會這般“讨厭”,忍無可忍時,便喜歡跟老人頂撞怄氣,甚至在人前駁老人的面子,結果使老人由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或傷心不已,或怒不可遏。凡此種種都不利于老人身心的健康。
老人開始變得“古怪”,這并不是他們要存心招人讨厭,而是由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人至暮年,機體各部分都開始明顯地呈現出老化的迹象,有些老人還不得不終日忍受着病痛,這使他們的脾氣無可避免地要變得暴躁一些,有些老人看到和自己相處了幾十年的同志、友人中不斷有人辭世,也不禁會想起自己在人世間的日子已十分有限,這時再看到兒女在生活上尚不能自立,或比較幼稚的一面,當然也就會替他們感到着急和擔憂。部分老人開始變得孤僻和消沉,則想到了人生的苦短和做人的“沒意思”。做兒孫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對老人多一分關心和體諒,反而對其有所嫌棄,就會給老人悲涼的心境多澆上一盆冷水,讓他加倍地感覺到生活的殘酷。所以說對“古怪”的老人加以體諒和善待,這是十分必要的。
對于“古怪”的老人,晚輩不僅要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照,在心理和情感上也要給予必要的撫慰。要陪老人多拉家常,多散心,并要注意多尊敬老人,千萬不可随意批評和頂撞。為了養育兒女,父母的一生經曆了數不清的艱辛,當他們人至暮年時,别說所表現出來的“古怪”是情有可原的,就是确有無理取鬧、耍小孩子脾氣之處,做晚輩的也應多加忍讓,而不可在老人面前“造次”。
七招預防中老年人“跟痛症”
不少中老年朋友有腳後跟痛的經曆,一般出現這種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按摩後會逐漸緩解,即便反複發作,也可能會被忽視,被認為是人體逐漸衰老的一種副産品。其實并非如此,這可能是得了“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多種足跟部疼痛綜合征,主要指足跟底面疼痛。絕大多數的腳後跟疼痛都是由于韌帶發炎引起的。造成該疾病的原因很多,如外傷或退行性病變後出現足跟脂肪墊萎縮、骨刺等。人的腳後跟由33個關節和100 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緊連着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域内,反複的牽拉摩擦容易導緻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造成疼痛。同時,體重也和後跟疼痛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後跟疼痛。那麼,中老年朋友又該如何預防跟痛症的發生呢?
1.每日用溫水洗腳,保持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炎症。
2.防寒保暖。冬季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琏免寒冷剌激。
3.鞋的大小要合适,質地柔軟、寬松,能讓所有腳趾平放和略為活動。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外硬裡軟,尤其鞋跟裡面要有彈性,鞋内最好墊有薄的鞋墊,這樣能将自身的體重平均分配,鞋底過薄過軟還容易損傷足部。
4。長途行走或長時間站立時要有科學的步态及姿勢,避免足部持續負重,防止足部過度疲勞。
5.選擇适合自已的運動,如散步、遊泳、打太極拳等,可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使骨的韌性增加,骨質增長。行動不方便者,每天可做足部肌肉的收縮鍛煉,以增強足底肌的肌力,減緩韌帶蛻變松弛的進展。
6.高鈣飲食,如蝦米皮、海帶、紫菜、酥魚、海藻、芝麻醬等,含鈣豐富的動物骨頭湯,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多喝牛奶、豆漿。100 克豆腐渣中含鈣100 毫克,幾乎與牛奶的含鈣量相等,是最價廉、最易得的補鈣佳品。
7. 體重不要超重,以減輕足部的壓力。
結語:老年人,特别是沒事可做的老年人。會因為找不到自身的價值而感覺到無所适從。子女們的關心才是他們最好的安慰!(文章原載于《老年日報》《生命時報》《大河健康報》《老人報》《新民晚報》《上海中醫藥報》,刊号:2012.04,作者:徐東,丁熙玮,都都,卞長德,柳君,周一海,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