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父母都反映一個問題,那就是寶寶吃飯不嚼,而且差不多在各個年齡段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不管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已經蹒跚學步的孩子,都面對着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好的,可是這種現象所反映的實質我們又怎麼能小觑?看似小事,它所造成的影響我們卻無法承擔。
前段時間就有一個媽媽問過一個問題,說孩子已經1歲8個月了,各方面發育正常,最近發現他吃飯不嚼,而是硬吞,有時吞得很快,卡住了就嘔吐。他不用牙齒,這是為什麼? 其實這怪不得孩子,隻能怪成年人沒有對孩子進行進餐教育,也就是從小沒有培養他的咀嚼能力。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爸爸媽媽,那麼爸媽就要負起這樣的責任。否則後患無窮。
根據寶寶的症狀考慮吞咽咀嚼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寶寶的口唇生來就有尋覓和吸吮的本領,但咀嚼動作的完成需要舌頭、口腔、面頰肌肉和牙齒彼此協調運動,必須經過對口腔、咽喉的反複刺激和不斷訓練才能獲得。
習慣了吸吮的寶寶要學會咀嚼吞咽需要一個過程。寶寶的咀嚼訓練也要分階段進行。爸爸媽媽需要做的就是——逐漸增加輔食是鍛煉咀嚼能力的最好辦法。媽媽一定要根據寶寶月齡逐步更換食物,為口腔肌肉提供各種不同的刺激,耐心地反複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
除此以外,爸爸媽媽還能做些什麼呢?首先,可給寶寶多吃一下顆粒狀的水果或蔬菜,這樣可以幫助寶寶學習咀嚼,其實寶寶到1歲7個月了早就可以跟大人吃一樣的東西了,作為爸爸媽媽不要慣壞了寶寶,要慢慢幫助她從半流質食物過渡到硬的食物。食物不要弄的太爛,可以适當硬一點,菜盡量切丁。這麼大的寶寶應該多吃些固體食物,米飯,饅頭,面條都可以了,不要隻是喝粥。還可以多吃水果,例如從蘋果練起,讓寶寶自己拿着“啃”,增加咀嚼能力。
我的妹妹在将近兩歲的時候,因為以前總怕他對大塊稍硬的食物不能很好的咀嚼,而引起消化不良,結果經常性的喂食軟食導緻咀嚼能力弱,食物稍硬一點體積略大一點,就在嘴裡咀嚼不好,老是引起噎食幹嘔,後來我查書發現,小兒在半歲以後的出牙階段,就應該适量的給予能鍛煉咀嚼能力的食品,如餅幹蘋果等,為以後的吃飯打下良好的咀嚼功能.發現問題後,應立即改善,對于小兒喜甜的特點,給他拉長兩頓飯之間的時間,準備小兒磨牙棒手指餅幹,在他饑餓的時候,讓他自己拿着吃,或是給予小饅頭,等有一定硬度的食品,家長要有耐心,在這個時候,也可以利用小孩子模仿能力強的特性,制造與其他進食良好的小朋友一起進餐,因為,好多不太會自己吃飯的小朋友在幼兒園裡和群進食,其獨自進食能力都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得到改觀。
小孩子的觀察模仿力超乎我們的想象,現在想起來,對孩子還是應放開手腳,讓他自己多接觸多鍛煉多學習,才能在每一個環節上健康發展。我相信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需要他的父母投以全身心的經曆,隻有爸爸媽媽合格了,才能讓他們的寶寶更好的成長,在寶寶的成長路上,爸爸媽媽要學習的也還有很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