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有委員提出:“早戀”一詞不準确,不應再這樣使用。
在前不久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有委員提出:“早戀”一詞不準确,不應再這樣使用。青少年戀愛問題再次引起世人關注。伴随“早戀”一詞“下崗”的事實是,未成年人戀愛已成為了普遍現象,而由此産生的懷孕、堕胎等一系列問題,在現代都市中更屢見不鮮。一些醫院采訪後發現,少女堕胎問題已到了不能不正視的地步。
初戀時什麼都不懂
女孩小英,生活經曆頗坎坷,剛上初中,父母就離了婚,被判給跟媽媽。可是她媽媽根本不關心她。在家裡得不到溫暖,每天放學後就跟着同學在街上溜達,不到店鋪關門就不回家。不久後,就經常跟一幫問題少年混在一起。她天真地認為身邊的朋友比親人有意思多了,整天都能陪她吃喝玩樂,而且還可以相互傾訴一下心聲。
直至有一天,在街上玩的時候,認識了一個朋友的朋友,那個男的對她特别好,使她一下子就心動了。那個男的給了她很多溫暖、關懷、愛護,于是她很單純地認為他很愛她,對于他提出的任何要求她都不拒絕。就那麼糊裡糊塗地,他們發生了性關系。一個才十三四歲的小孩對性的知識能知道多少呢?她根本就不懂得保護自己,任由男朋友作主。後來她把懷孕的事告訴男朋友,在他的陪同下,到醫院做了人流手術。
說法
少女堕胎增多是社會産物
導緻少女性問題提前有以下幾個因素,随着社會日趨多元化,信息傳播快而廣泛,緻使不少少年在心理生理尚未發育成熟的基礎上接觸了許多片面的知識,他們對性的認識是很淺薄的,許多少女把發生性行為看成是異性對自己的認同,“性”在這種情況下不是生理的需要,不是愛的體現,而是一種工具,實際上就是以身體來赢取異性的肯定,是非理性的,随意的。
其次是教育的欠缺。中國有一種特殊文化認為性是既神秘,又肮髒,全社會都沒有真正正視這個問題,遇到時,不是一棍子打死,就是避而不談。我們的教育不是教孩子自己如何去辨别是非,自己從内在情感上去認知,去體驗,自己去判斷該做還是不該,而是随意指責,武斷地規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導緻處在的少男少女在紛繁的信息面前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是囫囵吞棗,盲目接受。
再次,受上輩影響。現在的孩子雖然表面上接受多元化的性觀念,行為上也表現得很大膽,很前衛,但實際上兒童性發育是在童年就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們上一輩思想的影響,他們的觀念其實是很矛盾的,是介于傳統和新潮之間。
少女堕胎不單單是給她們身體帶來傷害,最殘酷的莫過于對她們心靈的傷害。她們不是處在一種愉悅的狀态下接受“性”,而是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被動地嘗試。破壞了她們思想裡最美好,最純潔的東西,使她們很容易對異性,對婚姻産生不正确的看法,影響今後生活的質量。
男生不怕,女生緊張
“我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是怎麼想的,我家的小孩時常會在言談中流露出一種對‘性’很随便的思想。有一次在電視上看見兩人見了一面就好上了,她居然還說這是時尚,是潮流,一夜情你快樂我也快樂,何嘗不好?我們平時教育她任何事都應有度,要能把握分寸,但我們的話畢竟是勢單力薄,你看看她們所接觸的東西,世俗文化、黃色文化的泛濫,我們不可能每天都看着她,現在大多數中學生追求所謂的性開放、性自由,這不能不讓人擔心啊!”王林(化名)的母親感歎道。
據了解,大部分男孩的父母對孩子“出格”的行為看得不重,他們不覺得這樣的事會有很嚴重的後果,但女孩的父母則截然相反,他們整天擔心自己的女兒,生怕她有什麼閃失,他們認為女孩子一旦輕易獻出了第一次,她這輩子都很難擡頭,許多還認為這簡直是放蕩。“她要是敢做出這種事,我就不認這個女兒。”一位父親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