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就是這麼奇怪,大凡能在史冊上留名的美女,大多與政治脫不了幹系,好象離了政治,美女就不值錢了。
曆史就是這麼奇怪,大凡能在史冊上留名的美女,大多與政治脫不了幹系,好象離了政治,美女就不值錢了。而事實上,美女與政治的聯姻也基本上是以悲怆為結局的。曆史上一幕幕以美女為主角的活劇,似乎總在驗證着紅顔薄命的宿命,而帶給人們的總是無盡的唏噓和感歎。在此,筆者懷着一顆悲天憫人之心,從紛繁蕪雜甚至歪曲篡改的史料中打撈出中國曆史上十大薄命紅顔(以曆史年代為序),願天下有情人能為之同聲一哭! NO.1妹喜 有人說,妹(mo)喜可能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女間諜。若果真如此,就注定她此生是不幸的。據史書記載,妹喜是有施部落最美麗的女子。有施氏(今山東省騰縣)是東方小國,但起初卻不肯向夏朝臣服,夏桀立即派重兵圍攻。強敵當頭,有施氏才大感不妙,立刻表示願意稱臣納貢。夏桀卻不肯善罷幹休,一定要血洗有施氏。有施氏打聽到夏桀是一位好色暴君,想到部落裡有一位絕色美女,就将其進獻請降,以求保全宗族。 這個女子就是妹喜,一名末嬉,有施氏女,有施氏原為喜姓。有詩稱贊妹喜的美麗:"有施妹喜,眉目清兮。妝霓彩衣,袅娜飛兮。晶瑩雨露,人之憐兮。" 妹喜不負族人所望,不僅利用美色平息夏桀王的怒氣,令其罷兵,而且很快就成了夏桀王履癸的寵妃,把他迷得神魂颠倒。 當時,夏王朝并未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隻是中原地區比較大的一個諸侯國而已。桀娶有施氏之女妹喜,不過是一種政治的聯姻,但兩人曾有過一段兩情相悅、耳鬓厮磨的快樂日子。但後來,他背棄盟約,冷落妹喜而寵愛岷山二女,導緻妹喜和有莘氏部落首領伊尹聯合,助成湯滅亡了夏朝。也因為如此,妹喜被後世當作紅顔禍水的典型--盡管後世認為成湯取代殘暴的夏桀是合理的。但如果将夏之滅亡全歸咎到這個弱女子身上,隻怕也太沒有天理了吧!而據史書記載,桀被成湯所擒,流放曆山後,妹喜以商朝功臣的身份,居然視榮華富貴如糞土,不計前嫌,随桀一同赴死!最終"同死于南巢之山"。 NO.2妲己 中國曆代的"紅顔禍水"裡,最惡毒的恐怕莫過殷商時代纣王的寵妃妲己了。而且兩個人犯起"混"來,簡直算得上"夫唱婦随",驚人的合拍了。如果按《史記"殷本紀》裡的說法,纣王可謂殘暴之極,但若按民間《封神演義》裡的演繹,那簡直就是變态,有着嚴重的"施虐狂"傾向。按《封神演義》的說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體,受女娲之命來禍亂殷商的,所以纣王才變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殘忍的事來。 妲己真有這麼壞麼?無論正史典籍,還是稗官野史,妲己都是一個蛇蠍美人,可謂千古淫惡的罪魁禍首。随着時間推移,妲己的妖孽和毒辣形象也逐步升級。從《尚書》裡讨伐纣王的一句"聽信婦言"開始,到《國語"晉語》:"妲己有寵,于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再到《呂氏春秋"先識》:"商王大亂,沈于酒德,妲己為政,賞罰無方。"都還是不太離譜的合理推斷,再到後來,年代愈久,想象力就愈濃厚,寫出來的史料也就愈生動,直到後世的《封神演義》,因為沒有史家的顧慮,加上曆代文人提供的諸多素材,演繹起來更是神乎其神。千古惡女的罪名,也終非她莫屬。 這樣論調已經家喻戶曉,深植人心,但問題是,曆史的真實情況真是這樣麼? 先說纣王,曆代已經把他符号化成一個暴君的形象了。可這個形象離他真實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春秋時期,子貢早就有點看不過去,他憤憤為纣王鳴不平,說:"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後世言惡則必稽焉。"今天的曆史考證也表明,纣王其實頗有雄才大略,關于纣王殘暴的罪狀,大都出于後世的牽強附會和胡亂編造。而商之滅亡,實則是因為精銳部隊都在邊境作戰,導緻周乘虛而入。自古成王敗寇,為了增加自己謀朝篡位的合理性,往纣王身上潑髒水也就正常了。 如此說來,關于妲己禍亂朝綱的說法也就無從談起。好端端一個美女,被周武王殘殺,還要背負如此惡名,也真夠冤枉的! NO.3褒姒 《小雅》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偌大一個西周,結果被一個女子弄得亡了國,也虧詩經的作者下得了筆.若果真如此,褒姒一人豈不賽過百萬雄兵? 周幽王是西周最後一代君主,史書形容他"性暴戾,少思維,耽聲色"。書中所謂的"色",即指褒姒。褒姒是中國曆史上橫空出世的絕代佳人,前有妹喜、妲己,後有西施、昭君。關于她的容貌有"一笑千金""傾國傾城"等成語可以想象。 作為春秋時代拉開大幕時第一位出場的美女,她也難逃"紅顔禍水""遭人唾罵于千古"的厄運。在包括《史記》和《東周列國志》等曆史名典中,她均被列為"妖女",是專為"亡周"而由上天派來的"紅粉殺手"。 《東周列國志》中其來曆為,有神人化為二龍降于王庭,口流涎沫,自稱褒城二君。王懼,命太史占之,藏其涎收于内庫。三百年後至周厲王,見内發毫光而啟之視,失手流于地上,化作元鼋,盤旋庭上,忽爾不見。一宮女年十二,偶踐鼋迹而孕,四十年生一女,怪而棄之。姜後派人查看,已被水漂去。宣王聽信"糜弧箕胞,幾亡周國"之謠,殺了一個賣山桑木弓的婦人,其夫逃走,郊拾此女。因無法養活,送與褒人姒大,此女即後來的褒姒。後來褒君直言獲罪,褒人獻褒姒以救君。幽王如獲至寶,從此日夜玩樂,不理朝政,為博一笑不惜烽火戲諸候。褒姒與申後争位,幽王廢太子而立褒姒之子伯服,種種荒唐淫奢之事不一而足,終至身敗名裂、國破家亡。 小說家在書中花這樣多的筆墨來記述一個女子的出生,無非突出褒姒其妖--如此來曆,方能嬌媚無雙,妖言惑主,是上天生下來亡周的,給幽王亡國找個合理而浪漫的推托理由而已。 史載幽王為人殘暴寡恩,喜怒無常,狎昵群小,整日飲酒食肉,剛一即位就讓他所寵信的近臣到民間廣征美女供其洩欲。褒姒被迫嫁給這樣一個王八蛋,又怎麼能笑得出來?可笑的周幽王竟然搞出"烽火戲諸候"的把戲,自取滅亡而不自知。褒姒之笑,實際上是在笑周幽王的愚蠢昏庸呀! 周幽王敗後,褒姒下落不明。一個可憐的薄命女子,結局很讓人惦念。 NO.4夏姬 在中國曆史上,夏姬是最為美豔妖娆的美女之一。按照曆史的記載和後人的演繹,夏姬曾與三個國君有染,故被稱為"三代王後";她因先後嫁了七次,被稱為"七為夫人";而"九為寡婦"則是據說有九個男人死于她的采補術下。 現在看來,上述說法并不可信。但夏姬是一個颠倒衆生的人間尤物确是衆口一詞,毋庸置疑。她具有骊姬、息妫的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的狐媚。至于說她曾得異人臨床指點,學會了一套"吸精導氣"之方與"采陽補陰"之術,因此一直到四十多歲,容顔的嬌嫩,皮膚的細膩,仍然保持着青春少女的模樣,則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編造。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自幼就生得杏臉桃腮,蛾眉鳳眼。長大後更是體若春柳,步出蓮花,羨煞了不知多少貴胄公子。由于母親管教嚴格,并無私相授受的機會。後來她遠嫁到陳國,成了夏禦叔的妻子,夏姬的名字也就由此而來。 如果就這樣安安穩穩的過日子,那麼夏姬可能會一生平淡而幸福。然而"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身逢亂世,天生的花容月貌帶給夏姬的卻是無盡的屈辱與災難: 先是夏禦叔壯年早逝,臨終前,夏禦叔囑咐夏姬,将兒子夏南托與摯友孔甯、儀行父等人撫養。于是二人乘虛而入,将禦叔的兒子送到外地讀書,将夏姬搬到株林居住,并通過種種手段使夏姬就範。 後來,孔甯為了巴結陳靈公,把夏姬引薦陳靈公。因為他是一國之君,夏姬不敢嫌棄他,隻能百般獻媚,虛意奉承。夏姬之子夏南長大成人後,憤怒之下殺死陳靈公,改立新君。楚莊王興師伐陳,殺死夏南,并欲納夏姬為妃,被大夫屈巫勸阻,便把夏姬賞給了老臣襄老。 襄老娶了夏姬不到一年就征戰而死。襄老的兒子對繼母早就心存不軌,強行霸占了夏姬。當時襄老屍首還在晉國,其子貪戀繼母美色不去迎屍,引起國人不滿。夏姬想借迎屍的名義回到鄭國。在屈巫幫助下,夏姬返回鄭國。屈巫也借口出使齊國到了鄭國,與夏姬在驿館成親。然後帶夏姬投奔晉國。楚莊王一怒之下派公子嬰齊率兵抄了屈巫的家。 屈巫到了晉國以後,與夏姬開始了雙宿雙飛的日子。屈巫因罪被晉王誅殺後,夏姬從此不知所終。 夏姬絕色誘人,一直是各國君臣追逐的對象。在群雄林立的春秋亂世,身處于列強夾縫中的小國公主,夏姬的一生注定要輾轉各國,飽經滄桑。在亂世之中求生,靠出賣青春美色苟延殘喘,也真是非常可憐的,但是還是有髒水不斷潑在這個弱女子身上。紅顔薄命,令人唏噓! NO.5西施 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本是春秋末期越國的一名浣紗女,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是因為她不幸成為曆史上著名的《三十六計》中"美人計"的女主角。吳王夫差對之寵幸有加,也因為她對越國放松了警惕最終被越國打敗。但與妹喜、褒姒不同的是,盡管角色相似,但史書對西施的評價卻跟妹喜、褒姒等截然相反。對唱慣了紅顔禍水論調的中國曆史來說,倒是罕見的反例。 西施故事不用多說。她本是來自于鄉野民間的農家女,隻因出衆的美貌,成為被利用的棋子,擔負起打擊敵國、複興越國的任務。 但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似乎是功臣的必然命運。西施,這個為了複興越國貢獻最大、犧牲最多的女子,卻成了勾踐第一個要除掉的人。她從來沒有選擇命運的權力,當初被當做間諜送入吳國時,她無從選擇;吳國滅亡之後,她同樣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她的美貌既然可以讓吳王夫差神魂颠倒,傾覆吳國,怎能不引起越王勾踐的垂涎?從前為了國家的複興,勾踐可以卧薪嘗膽,激勵自己同時也激勵人民奮發圖強,也可以壓抑自己的欲望,将絕世美女拱手送給自己的敵人。但是如今,吳國被征服,吳王夫差自刎,勾踐也坐上了霸主之位,正是征服者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了。那麼,擺在西施面前的道路隻有兩條,要麼死! 十年的吳宮生涯,西施含辛茹苦,曲意逢迎,使得吳國朝廷大亂,但她對這樣的生活早已厭倦,也許唯有浩浩的江水才是她最後的歸宿。無論是自沉還是被越王賜死,她都無怨無悔。 但是後人不忍心這位絕代佳人有如此悲慘的結局,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西施在越王宮受訓三年,或許可能與越國重臣範蠡譜出過戀曲,而在西施死後不久,範蠡離開越國,更名為奇怪的"鸱夷子皮",似乎就更為這種猜測增添了幾分可信度。更有甚者,流傳出西施與範蠡偕隐西湖的美滿結局。《越絕書》是東漢人袁康編撰的,所記載的吳越兩國的史迹和範蠡等人的事迹,大多采用傳聞轶事,事實的真相往往來自于傳聞的可信性,那麼西施到底有沒有跟随範蠡隐居江湖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西施的下落很令人懷念! NO.6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歸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阏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靓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嫱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着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诏,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别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曆時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诏。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并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诏。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靓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并親自送出長安十餘裡。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着漢匈和親之重任,别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曆時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并被封為"甯胡阏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阏氏"(王妻),安甯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幹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複株累單于雕陶莫臯,又生二女,長女名須蔔居次,次女名當于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公元前20年,複株累單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千百年來,人們在肯定王昭君的曆史功績時,也對其個人命運給予了深切同情。杜甫詩雲:"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可謂王昭君的千古知音。王安石的明妃曲更是自出機杼:"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鬓腳垂.低徊顧影無顔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裡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全詩從人性角度出發,對這位為國犧牲一生幸福的剛強女子的命運作了新的解讀,感喟之情,溢于言表。 NO.7貂禅 貂禅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于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當然不忿。董卓老奸巨滑,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于此二人之間,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颠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并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最終鏟除了董卓。 貂蟬是《三國》這部男人戲中為數不多的幾位女性人物之一,并且是其中最為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可以這樣說,正是由于貂蟬的出現,才有了王司徒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風波,才有了兇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兒女情長武功蓋世呂布的門樓上的殒命。貂蟬形象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在這個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裡,成功地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正是這種非凡膽量的展示與高度智慧的運用,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繼續延續。 但是,如果說貂禅是自願成為連環計的工具,那隻能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貂禅以傾國傾城之姿,淪為薄情寡恩的王允的歌女,又被迫周旋于董卓、呂布之間,身不由己,其情堪哀!後來貂禅不知所終,如果不是死于亂軍之中的話,逃離苦海的她未嘗不是一種解脫呀! NO.8楊玉環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 白居易的一曲《長恨歌》,讓後人永遠記住了楊貴妃的絕世風華。如《舊唐書》所述:"太真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而《新唐書》裡的評語也大緻相同。楊玉環除了容貌出衆,更令玄宗神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修養。史載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這就難怪他會将她視為自己的藝術知音和精神伴侶了。這一點,從他"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的欣喜語氣裡便可知。 後來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緻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缢死于路祠。一代佳人,自此香銷玉殒。 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盡管她被賜死時,"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但是自私的唐玄宗終究沒能留下楊玉環的性命。當年的萬千寵愛,換來的隻是一條白绫,楊貴妃泉下有知,不知會作如何感想? 紅顔薄命,古今一轍使人哀! NO.9柔福帝姬 柔福帝姬,就是宋徽宗三十四個女兒中的一位,她在靖康二年(112)與徽宗、欽宗及趙氏宗室一起,被擄歸金朝,成為離鄉背井的亡國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有一女子來到宮廷,自稱是柔福帝姬,從北方逃歸。高宗命老宮女察驗,覺得這女子相貌确實很像柔福帝姬,用宮中舊事盤問她,也能夠答出八九不離十,唯一值得懷疑的是這女子的一雙大腳,如何想像金枝玉葉的公主會生就一雙天足呢?面對一雙雙懷疑的眼睛,那女子毫不驚慌,不勝悲苦地解釋說:"金人驅逐如牛羊,曾赤腳步行萬裡路,怎能保持原樣?"宋高宗覺得言之有理,尤其是聽到這女子能夠直呼其小字,便不再懷疑,下诏讓她入宮,授予福國長公主的稱号,又為她選擇永州防禦使高世榮為驸馬,賜予嫁妝一萬八千缗。此後,高宗對她寵渥有加,先後賞賜達四十七萬九千缗。 紹興十二年(1142),高宗生母顯仁太後從北方歸來,見到高宗,悲喜交加,拉着高宗衣袖垂泣不已。突然,她停止哭泣,急急告訴高宗說:"金人都在笑話你呢!說你錯買了顔子,柔福早已死了。"(當年京師有顔家巷,制作的各類器物都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極不堅實,因此時人稱冒牌貨為"顔子"。)高宗聞言大驚,立即下令将柔福系獄審訊,才真相大白(或說是女尼),曾經遇到一個宮女,那宮女說她容貌與柔福帝姬十分相像,又告訴她許多宮中瑣事,于是她就冒名頂替,享受了十多年榮華富貴,使南宋王朝為人笑柄。轟動一時的真假公主案,以柔福被殺告終,最可憐的是那驸馬高世榮,人們嘲笑他說:"向來都尉,恰如彌勒降生時;此去人間,又到如來吃粥處。" 然而,柔福雖然被誅,民間卻流言紛紛,為她抱屈者大有人在。《四朝聞見錄》、《随國随筆》等筆記,都記載了這樣一種說法,顯仁太後在北方多年,有許多不願為國人知道的隐事,見柔福逃歸,怕她洩露,因而強指為僞,亟命誅殺。高宗因奉母命,也容不得柔福辯解,最終使她死于非命。柔福帝姬在北國受盡屈辱,好不容易返回故土,卻遭奸帝毒母出于不可告人目的的陷害,以緻慘死。而高宗母子居然得以長壽,用梅毅先生的話說,真是蒼天無眼哪! NO.10陳圓圓 陳圓圓,常州武進(今屬江蘇)人,本姓邢,名沅,字畹芬。為蘇州名妓,善歌舞。初為田畹歌妓,後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曾被俘。三桂降清,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雲南。晚年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民間傳說稱吳三桂降清是為了她。 陳圓圓母親早亡,從養母陳氏姓。圓圓能歌善舞,色藝冠時,時為稱"江南八豔"之一。崇祯時外戚周奎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遂派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選美。後來田畹将名妓陳圓圓、楊宛、顧秦等獻給崇祯皇帝。其時戰亂頻仍,崇祯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田畹占為私有。一日吳三桂在田府遇見陳圓圓,一見傾心,後吳三桂納圓圓為妾。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顔",遂引清軍入關,在一片石攻破李自成,陳圓圓複歸吳三桂。後吳三桂為滇王,圓圓随往,以女道士卒于雲南。 陳圓圓的故事,版本很多。但筆者至今未見能超越金庸先生在《鹿鼎記》中的描寫者。尤其是金庸借陳圓圓之口對其所作的評價更是一針見血:"我不是人,隻是一件貨色,誰力氣大,誰就奪去了。" 作為明末清初肮髒政治環境中一個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弱女子,陳圓圓隻能随波逐流,任人擺布。最終隻能伴随青燈黃卷了此殘生,至今思來,仍令人感傷莫名! 梁祝可謂是中國曆史上最凄美的愛情故事,因為它不是墓穴陰森森地合上,故事就帶着凜冽之氣地結束,它化了蝶,象征着高尚的愛情掙脫封建主義牢籠,以另外的方法獲得自由,雙宿雙飛去。這個開放式的尾巴使整個故事變得抒情而唯美,無限開拓了想象空間。 整個梁祝的故事,其實是祝英台一人在獨撐,而梁山伯更像是芭蕾舞中的男伴,起的是烘托作用。要麼是祝英台演技太好,要麼是梁山伯實在遲鈍。三年來,對于祝英台的性别從不懷疑,十八裡相送時,祝英台的種種借物喻人,都像是對牛彈琴,搞不好,梁山伯還以為祝英台有斷袖之癖。 其實馬文才也很委屈,他連面都沒露,就成了第三者,在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妻子竟跳進了别人的墳墓,叫他怎麼不郁悶。 梁祝這樣的悲劇是肯定不會再有了,現在的女子有了更多的自由,求學的,工作的,婚嫁的,想要嫁給男子,也沒有封建主義這座大山壓着,而父母的權威性也淪落為參考意見。可我們這些祝英台真的如願以償嫁給了梁山伯,卻蒼涼地發現,其實梁兄不過如此。 關盼盼原是徐州名妓,後被徐州守帥張幟晌妾氏。白居易遠遊徐州,張稚柩缈畲他,席間,還讓寵妾關盼盼歌舞助興,白居易大為贊賞關盼盼才藝,寫下了“醉嬌勝不得,風牡丹花”一詩。 兩年後張植∈牛姬妾們作猢狲散,隻有關盼盼難忘恩情,移居舊宅燕子樓,矢志守節,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一晃,十年過去了。 白居易聽聞了關盼盼守節一事,認為她既已堅持這麼久,何不索性以死殉夫,留下貞節烈婦的名聲,成就千古美談呢。于是提筆作詩,托人轉交關盼盼——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随。 關盼盼看到這首詩,立刻大哭一場。她之所以不死,是唯恐别人誤會張腫運劍讓愛妾殉身,反辱沒了張置聲,所以苛延殘喘,偷生了這些年,而白居易竟以詩作諷,逼她殉夫,怎不悲憤?性情貞烈的關盼盼在十天後絕食身亡。 關盼盼也是死于扼殺過阮玲玉的那四個字——人言可畏。随着時代的發展,女人已經越來越不懼流言襲擊,比如璩美鳳、木子美。 僅有一雙妙目是不夠的,須得像紅拂那樣,目光如矩,一擡眼就能識辨庸才與英雄。紅拂,隋末唐初的奇女子,出身風塵,卻身居一品诰命,這般的直上青雲,恐怕泱泱數千年,隻有她一人做到了。 當然,紅拂的美麗也功不可沒,如果不是美女,深更半夜去敲陌生男子的門,他怎麼肯冒着被楊素追殺的風險收留?如果不是美女,大丈夫虬髯客怎麼會驚豔一場,以緻于不能自拔,還對李靖愛屋及烏? 一個女人,既美麗又聰明仍然不夠,像柳如是,那麼的人秀于群,還是不得善終。她也曾像紅拂那樣大膽追求真愛,走到錢謙益面前去。從某種程度上說,嫁人,就是嫁給了一種命運。 一個有智慧的美女,如果不想下半輩子太凄涼,那麼,她的最大任務就是找到那棵樹。 步非煙由父母作主,嫁給了河南府功曹參軍武公業。武公業身為武将,虎背熊腰,性情骠悍。與心思細膩的步非煙完全是兩種人,根本無從溝通。故而,步非煙經常郁郁。 有一日,她在院中賞花,神情蕭索,柳眉微蹙,正好被隔壁舞劍時騰躍而起的趙象瞥見,趙象年方二十,長相俊秀,正在家裡攻讀科舉課業——他的朗朗讀書聲,也曾掠過步非煙的心波,使她伫足牆下,凝神細聽。驚鴻一瞥後,趙象再不能忘記步非煙,他重金買通武家的守門人,懇求轉達渴慕之情。守門人讓自己的妻子去試探步非煙口風。趙步兩人經仆人之手,對詩數首,定了情分。終于,機會來了,武公業在公府值宿,趙象逾牆而過,自此之後,武公業不在家過夜,趙象便與步非煙歡會。 就這麼過了兩年,事情再也瞞不住了,風聲傳到了武公業的耳中,他拷打守門人妻子,逼她道出始末。強壓怒火,佯稱值宿,伏于牆下,于二更時分抓住了趙象一片衣角,趙象本人跌回自家院落。武公業沖回房内,對正在梳妝打扮的步非煙怒吼,步非煙見事情敗露,淡淡說了句,生既相愛,死亦何恨。武公業揚起馬鞭,活活打死了步非煙。最後,以暴疾而亡的名義葬了她。 整整兩年,作為一個男人,滿足于這樣的偷情之中,無所作為,甚至連私奔的念頭都沒有,私奔是要付出代價的。 他不知,那女子淡定從容,不置一辯,任憑毒打,始終不開口求饒,承擔了這場孽情所有的悲哀與不幸,她用自己的生命贖了罪。 霍小玉是唐朝的歌舞伎,那年,十六歲,喜歡上了李益的詩,李益狀元及弟,正在等待官職。長安城中,才子佳人初初邂逅,一見鐘情,說不盡的纏綿,道不盡的缱绻。 而後李益負心,霍小玉将死,長安城人人皆知,有一黃衫客,路見不平,将李益架到了霍小玉門口。霍小玉抱病起身,潑酒在地,以示覆水難收,然後,說出了那句凄厲的詛咒——我死之後,必成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曆來棄婦總是悄無聲息的死,比如蘇小小,崔莺莺,就算杜十娘,也不過是抱了一大堆金銀珠寶自尋短見,不曾想過要報複誰。 霍小玉不是,她以命相酬,但絕不自認倒黴,善罷幹休。亦沒有像三流小說那樣,見到情郎來了,回光返照之際,頭上籠一層聖潔的光,原宥他的背叛,體恤他的難處,十指交握,約定來生再聚,凄美地死去——比如張國榮最後一部電影《異度空間》,正是女鬼念及舊情,放棄了索命。 原諒,這麼一個高尚偉大的詞,不是那麼廉價的,比如《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一書中,有原諒,也有永不原諒,這與自尊有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