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少女的暑期遭遇,不得不讓我們再次面對并重新審視中學生的青春期性教育。
一批少女的暑期遭遇,不得不讓我們再次面對并重新審視中學生的青春期性教育。
據報道,今年暑假期間,一些少女背着父母,偷偷跑到醫院做了人流手術。據一位醫生介紹,暑假期間到醫院做人流手術的人中,未成年少女人數呈上升趨勢。專家指出,少女們的遭遇,折射出我國在中學生青春期教育方面的缺失。
現狀
“青春期教育”遭遇尴尬
2002年,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開設艾滋病、毒品知識教育。此後不久,四川省教科所根據教育部指示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有關精神,組織專家着手編寫了中學生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教材《青春》,表達出社會各界及教育專家們對此問題的關注。這套教材主要關注學生青春期的性心理教育以及防毒防艾教育,因此通常也被稱為“青春期教育教材”。
“以前是沒有教材,但現在有了教材卻缺乏專業專職的師資隊伍。”《青春》教材主編、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馮忠躍告訴記者:“這一問題比性心理教育的缺失更加讓人關注。”
讓專家擔憂的是,因為缺少師資力量,《青春》的遭遇很尴尬:有的學校不願意選用教材,主動放棄這門課程;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相關課程,卻把《青春》“束之高閣”,沒有發放到學生手中;甚至有的老師自己教學心态不夠端正,羞于談“性”,學生的性教育缺失更加嚴重。
教學内容與時俱進
作為我省第一套由權威教育科研機構編寫的《青春》教材,一經面世,就受到了老師和媒體的熱烈追捧。“編寫《青春》教材,一方面是出于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達我們長期以來對青春期性教育這個熱點問題的關注。多年來,我省一直缺乏一套系統的青春期性教育教材。”馮忠躍告訴記者。
教材編寫從2002年開始,已被列入地方中學必修課程。課程設置為中學七八年級,每周一課時。“教材内容很豐富,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思想。”馮表示。
記者了解到,這套教材内容涉及到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社會倫理道德、毒品和性病艾滋病預防等,而且圖文并茂,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真實反映了中學生在青春期所面臨的困惑和實際問題。
教材首發效果不佳
首期教材每個年級發行了5萬冊,令專家們感到十分振奮。“因為是第一次發行,所以我們對發行數量也沒過多指望。”
按照要求,《青春》教材的适用範圍主要包括中學七八年級的學生。據統計,我省七八年級的學生每個年級至少在80萬人以上。
據介紹,地方課程教材的發行是通過市場調劑,學校有自主的選擇權。全省21個市州,有9個市州沒有選用這套教材;有的地方即便選用,數量也是少之又少。“至少在2003年和2004年,有近100萬學生沒有使用這套教材。”
專家分析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一些學校還沒有認識到這門新興地方課程的重要教育價值;二是一些地方、學校不願加重學生的費用負擔;三是教材發行渠道還不夠暢通。“沒有教材,怎樣保證學生能夠得到健康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以及防毒防艾教育?”這個問題不容回避。
問題
缺乏師資教學難以進行
目前,該套教材的使用情況卻令人感到擔心和困惑。“雖然有了教材,但很多學校卻缺乏這方面的師資。”一位參與編寫的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我省僅在條件較好的學校有心理咨詢老師或進行青春期教育的老師,而鄉鎮中學卻普遍缺乏專門進行青春期教育的師資。
學校有自己的苦惱。綿陽某中學周校長電話告訴記者,因為學校以前沒有專門配備青春期課程的教師,因此教材下來後,隻好抽調生物教師或政治老師兼職進行教學。“因為不專業,所以效果很難說好。”據稱,有的學校買了教材,就隻把書發給學生了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