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南京各大婚介機構的資料庫中都是女性占大多數的現狀,該市婦聯昨天啟動了一項惠及單身女性的“就婚”計劃,并舉行了首場相親會。記者采訪中發現,雖然主辦方的初衷是希望本人親自前往現場,但實際上還是父母代勞的多。
“剩女”明顯比“剩男”多
由于當前“剩女”的數量明顯大于“剩男”,很多婚介為了自身的生存,在登記比例不對等的情況下,使用婚托等手段來提供服務,使婚介行業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誠信危機。南京市婦聯啟動的單身女性“就婚”計劃,不僅要為單身男女打造一個廣闊的交友平台,同時也是希望人們重拾對婚介行業的信任。
記者在相親會現場看到,組委會在核實資料的情況下,制作了1000多個男女征婚信息牌,在中山植物園銀杏大道兩側懸挂。雖然主辦方要求男女青年本人到現場,但實際上,到場的還是父母多。不少老人對着信息牌又是拍照又是記錄,如果碰上了“看對眼”的,還會問一句,“你家是男孩還是女孩啊。”如果正巧一男一女,父母便立即閑聊起來,如果談得投機,還會留下号碼。
女兒婚事成了父母“心病”
從現場懸挂的征婚信息牌數量來看,女性明顯多于男性,而且女孩父母的焦急程度明顯高于男孩父母。一位劉阿姨焦心地說,28歲的女兒一直在上海的一家外企工作,前段時間又被外派到了廣州,這些年來就一直感覺她在外面漂泊,好時光就這樣被耽誤了。聽說婦聯辦了這麼一場相親會,征得女兒同意後她便來轉轉,“她這個年齡,找對象就是奔着結婚去的,所以我們的要求就比較實際。”劉阿姨說,小夥子長相不重要,關鍵要有個頭,和身高1米68的女兒要能配得上。劉阿姨的女兒年薪在10萬左右,她覺得小夥現在的收入差一點沒關系,關鍵要有發展潛力。
有婚房成“基本條件”
由于這次相親會的目的性比較強,大多都是為了尋找“另一半”而來,所以在各種條件上都比較現實。記者看到,“市内要有婚房”幾乎成了一個基本條件。離異的徐女士說,自己經曆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希望這一次能找一個成熟點的,懂得體貼人的,對生活有個負責任的态度。由于自己的年收入在四五萬,徐女士希望對方的年收入在8萬以上,而且還要有房子。“現在沒有也沒關系,但起碼兩個人今後要能供得起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