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探讨了深度心理學中一個極發人深省的概念:“強迫性重複”。有的人受不了母親太黏,什麼事都要控制,長大後便娶了個很愛管的太太,然後開始第二回合的心理戰争,要從她身上重新尋得自己追求了一輩子的尊重,心理空間與獨立自主的權利。有的人受不了父親太過懦弱,不能保護自己,成長後不知不覺地就嫁了個身上帶着自己所熟悉父親懦弱心理特征的“阿鬥”,潛意識中希望藉自己的努力,使這個阿鬥變得堅強,能帶給自己從父親身上未能得到的安全感。
從肇因處醫治
筆者過去以為“強迫性重複”隻是極少數的偶發現象,後來卻發現,這個現象在許多人身上都可看見,隻是強弱程度有所不同。根據一項美國的統計,酗酒者的女兒長大之後嫁個酗酒者的機率比嫁給常人高出兩倍。筆者有位個案,幾次所愛上的對象都是酗酒者(即使有些人剛開始看不出有酗酒毛病),原來她的父親死于酗酒。從小不管她多幺品學兼優,努力要做個好女兒,都無法藉自己的好行為使父親愛她,給她注意力,并為她戒酒。長大後,她隻被與父親一樣有酗酒心理特征的男人所吸引,潛意識中她覺得,唯有當她能用愛感化酗酒者為了她而戒酒,把她從父親身上得不到的愛與注意力給她時,她的心才得滿足。
現在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前面所提到的那位青年才俊不是已經有三次機會回到類似原來受傷情況的關系中嗎?為何他不但沒得到醫治反而每次都痛痛苦苦地分手?
人若隻回到類似原來受傷的心理情境中,并不見得能帶來醫治。這就好象一個人在拳賽中被打敗,若不經苦練就再度回去與對手交鋒,仍要慘遭敗北一樣。離婚與再婚也是如此,如果不痛定思痛,了解過去失敗因由,重新學習如何自愛愛人,那麼他第二次婚姻失敗的機率,必定比第一次婚姻高。事實上,有許多統計指出,第二次婚姻的離婚率是比第一次婚姻高的。
那麼為何他三次瘋狂相愛卻都如此痛苦地分手呢?我想這跟他潛意識中的渴求有關。臨床治療中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從小缺乏愛,對愛愈饑渴的人,将來戀愛時潛意識中愈有下列的期待:
1) 過去生命中所有的痛苦悲傷從此消逝;
2) 心中所渴望的快樂幸福将從此開始;
3) 心上人是全然美好,像自己從來沒有過的慈父或慈母一般,能在自己不安,有心理需求時,自己不用開口,他(她)就會體貼到我的需要,主動來撫慰、滿足我。
甜蜜的戀愛期
戀愛的初期總是最甜蜜的,兩人彼此把對方當作生命中最愛,最重要的人物。戀人間彼此似乎有無限的包容力,能無條件接納對方,即使你五音不全,唱起荒腔走版的歌時,對方竟能聽得津津有味。就這樣,在戀愛初期中,他們彼此成為對方自我價值感的支柱與生命能源的供應者,喚出對方人格中最美好的一面,兩人像活在天堂樂園中一般,的确,人生中所有的快樂似乎由此開始了。
深度心理學認為,人在戀愛之時,心理上“退化”(Regress)回三歲之前的狀态,因為戀人之間的互動與嬰兒和慈父或慈母間的關系極為相似。不論是戀人之間或嬰兒與父母之間,在這個時期都缺乏“心理疆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情緒糾纏不清,分不出彼此的感覺。好處是不管自己心裡多麼愁苦,一看到對方欣喜的笑容,自己什麼事都不用做就不知不覺地跟着開心起來。壞處是看到對方心情不好,不笑了,自己情緒馬上受感染開始難受起來,以為對方在怪自己。
當嬰孩見到母親不愉快,從她那兒得不到愛與支撐自我感的養料時,不是變得特别乖,企圖以好行為使她重展歡顔,就是鬧脾氣(Temper Tantrum),用最尖銳的哭聲處罰她,逼她就範,收回不悅之情,再變回那個面帶笑容的“好媽媽”,使他能借着她的愛與笑容再度快樂起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