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學本是人生一大樂事,但有些同學進入大學後,面對新的學習環境、新的生活和新的老師同學,不僅沒有産生自豪感、愉悅感,反而内心郁悶,情緒低落,無所适從,甚至會出現軀體上的不适症狀,進而導緻學習及生活能力減退,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不良影響。這便是常見于大學新生的适應性障礙。
适應性障礙是一種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障礙,也可伴有行為障礙或生理功能障礙。大學新生适應性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情緒障礙,高中階段的那種奮進精神和激情消失殆盡,有"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想法,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出現睡眠障礙、食欲減退等,有些自認為考得不好或錄取學校不理想的同學還會産生自卑、自責的心理。
二是焦慮傾向,面對新生活,不知所措,無所适從,情緒緊張不安,心煩意亂,也可有心悸、呼吸不暢症狀。
三是社會性退縮,不願融入新的集體,逃避現實,躲避社交活動,怕與陌生人交往,習慣于獨來獨往,閑暇就喜歡閉門獨處,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在這種退縮和孤獨中減退。四是行為障礙,會出現一些違反校紀校規以及社會道德規範的行為,如逃學、曠課、遲到、尋求刺激等,而其中許多人在高中階段則很少出現這種不良行為。五是軀體不适,出現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腰酸背痛、肢體麻木、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
如果遭受不良生活刺激,又具有易感素質,加之适應能力差,便可導緻适應性障礙的發生。針對大學新生而言,誘發其适應性障礙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個體心理素質不良和環境變化兩個方面。具體的因素因人而異,如:升學既定目标未能實現、對新學校感到失望、對新的學習方式或管理方式不适應、遠離親人得不到親情的撫慰、原有的優勢喪失(如高中階段處處"冒尖",但天外有天,進大學後卻在某些方面遜于他人)、城鄉學生巨大的文化差異、貧困生的經濟壓力等均會使剛進大學校門的新生産生心理落差,如果調節不當,不能及時排解内心的不良情緒,便會産生心理偏差,繼之則會形成心理障礙。 适應性障礙在大學新生中較普遍,但大部分人随着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排解,一般多在半年内慢慢消除。為了将其消極影響降低至最低限度,新生入學前,家長或老師要給予這方面的指導,防患于未然,盡可能避免産生适應性障礙;入學後,學校要對新生給予更多的溫暧,提供必要的幫助,家長則需經常與子女保持書信或電話聯系,使其獲得更多的感情慰藉。但如果适應性障礙症狀比較明顯,則應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可視情況進行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療法及行為治療,并可适當服用一些鎮靜安神類的藥物,以調整情緒,促進睡眠,消除軀體的不适,同時要定期去進行心理咨詢,直至正常為止。如果出現較為嚴重的焦慮、抑郁症狀,則還需要配合進行藥物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