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年人怎樣做才是好家長?人們通常使用這樣的一個标準,即當孩子顯得愉快、開心、聽話、有禮貌的時候,我們就為自己和孩子感到驕傲,這樣就是“好家長”;反之,孩子情緒低落,發怒沒有理智的時候,我們要麼教訓孩子,要麼自責,認為自己是失敗的家長,竭盡全力去勸說,甚至采取打罵的手段來強迫孩子改變。
孩子的天性是可愛的,容易與人相處和合作,有很強的求知欲,但是,孩子為什麼會“犯混”呢?因為不良的情緒會掩蓋良好的天性,當他們感到悲傷、驚恐、孤獨等不良情緒影響的時候,他們不會對人抱有信任、合作和積極的态度,孩子感到自己受到傷害了,他的行為如果讓人感到可氣、厭惡,這不是說明孩子的道德品質不好,而是表明孩子在尋求幫助,他在需要被成年人傾聽和理解,并不意味着做父母的嚴重失敗,我們沒有必要自責。使用心理學的方法,幫助孩子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恢複他們可愛、随和與好學的天性。當孩子宣洩出去自己的不良情緒,他會變得非常自信、熱情和有禮貌。
傾聽孩子的發洩
天天,7歲,最近開始上小學了,不是十分适應小學的環境,每天早上他上學前都會變得有些煩躁不安,媽媽為他挑選第一件上學穿的衣服,天天開始發脾氣,媽媽又選了第二件,他還是無理取鬧,媽媽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做呢?有的人會選擇訓斥,強迫孩子穿上衣服趕快上學,但是當你選擇訓斥這種方法的時候,你就選擇了一場親子之間的“戰争”,這個早晨将非常痛苦。我們的家長應該思考,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我們要允許孩子發脾氣,給他宣洩情緒的機會,他會大鬧撒潑,會和看不見的對手搏鬥,這是因為他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感受到屈辱(成年人應該可以懂得這種感受),讓他去宣洩,這個過程隻有5-15分鐘,成年人一邊傾聽,一邊保證孩子的安全,這就足夠了。一會兒,孩子發脾氣的過程就會過去,他會笑起來,與傾聽自己的父母親昵一番,這是個多麼奇妙的轉變啊,你會在随後的時間裡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孩子在耐性方面有了很大的增強。
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脾氣,更讓成年人感到沮喪和尴尬,在玩具商店、麥當勞、遊樂場這些地方,孩子往往因為沒有達到滿足而失去理智發脾氣,成年人會感到很羞愧,有的年輕父母紅着臉一起教訓孩子,或者一個在教訓,另一個非常尴尬地站到一邊。我們其實擔心的是被别人認為自己做家長很失敗,被他人輕視。比較恰當的方法是設法把正在撒潑的孩子帶到一個比較隐蔽的地方,以便你能控制局面,沒有必要顧忌旁觀者,他們都有過類似的經曆,會理解你的窘境。
學會宣洩,孩子會更堅韌
允許孩子順其自然地發脾氣,會不會縱容孩子任性呢?不會的。成年人需要調整自己内心固有的看法,父母們(不一定是夫婦)可以建立互相傾聽的關系,幾個成年人,都有子女,特别是有年齡相近的孩子,約定好時間,避開孩子,專注讨論有關育子方面的話題,每個人談談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做得不好,大家利用這個機會來分享一下各自家的小犟驢帶給自己的種種感受。比如可以重新溫習一下當初我們喪失耐心而發怒的場景,我們為什麼發怒,你會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做得更加理智,更加耐心地去傾聽孩子。所以,傾聽孩子發脾氣,不會嬌縱孩子,而會讓成年人大大增長親子溝通的能力。
“可怕的2歲”,“萬人嫌的7歲”……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苦惱需要宣洩。有父母傾聽的孩子在青春期後會非常自信,不會因為受到挫折而絕望,因為他們在童年裡學會合理的宣洩不良情緒,擁有了韌性和自信心。他遇到困難依然會堅持,消除了緊張,他能夠與人友好相處,當他煩躁時,有人耐心地傾聽,而不僅僅是教訓,因此他也就學會了設身處地地為他人着想,幫助和同情他人,因為我們正是這樣對待他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