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一直是家庭教育和兒童心理及人格發展領域中最有争議的話題之一,贊成體罰的認為體罰可以促進孩子的教育效果,而反對者則認為體罰可能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認知能力發展。
中國素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但打罵真能教育出好孩子麼?近日,日本熊本大學研究發現,兒童時期常受到嚴重體罰的人,其大腦額葉萎縮程度要高于未受過體罰的同齡人。而大腦額葉與人的情感意欲、語言表達相關,所以兒童時期的體罰勢必會對其成長産生影響,甚至影響他們的情感、脾性和對社會的認知。
體罰将對兒童心理造成影響
對于日本研究人員的新發現,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雨清說,之前國内和國際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體罰對兒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影響,但對腦功能等生理方面的影響則很少見到報道。
體罰是一種極端的、以對兒童的肉體施加痛苦為直接手段的傳統懲戒形式,常伴有損傷兒童身體、侮辱兒童人格等。張雨清說,體罰一直是兒童心理和人格發展領域中最有争議的話題之一,贊成體罰的認為體罰不會對兒童的成長産生消極後果,而反對者則認為體罰可能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認知能力發展。但可以肯定的是,體罰會嚴重影響兒童與家長的親子關系,并可能造成兒童内向、自卑等性格。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研究所的陳晶琦博士是國内較早研究體罰和人格發展的學者,在她對北京某大學的學生調查中發現,56.3%的學生16歲前曾經曆過羞辱、體罰、挨打、限制活動等,其中18.9%有過嚴重挨打的經曆。這些數據說明,我國家長對自家孩子進行體罰的問題比較常見。而且這些兒童期有嚴重軀體情感虐待經曆的學生,其軀體症狀、強迫症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症狀的發生率明顯高于無兒童期軀體情感虐待經曆的學生。
體罰帶來成長的“煩惱”
目前的研究較多地證實了體罰與兒童成長後的心理和人格之間的密切關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的李曉巍博士說,兒童非常聰明,在遭受過體罰後,為了不再受體罰,他們往往會采取措施逃避體罰,從而開始撒謊,或者掩飾來逃避父母對自己行為的了解,這也可能破壞親子關系,加大父母與其孩子溝通的困難。
國外的行為醫學專家通過調查發現,遭受體罰等懲戒的兒童長大後,其婚姻和家庭生活很可能不和諧,他們不能很好地養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忽視對自己下一代的培養,如此惡性的循環,将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家庭和社會問題。
李曉巍強調,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與父母、老師的關系處理不當,很有可能造成兩敗俱傷。兒童成長是一個不斷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理論,如果青少年感到他所處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認同的種種可能性,他就會以驚人的力量抵抗周圍的人和環境。如果尋找不到自我認同的感覺,他們甯願做一個“壞人”,或者幹脆“死人般地活着”;而如果對自己有了認同感,知道自己是誰,他們就會有一種安定的感覺,并能夠明确未來的方向,健康成長。
防于未然懲于事後
李曉巍說,父母是孩子接觸時間最早也是最多的人,對孩子的問題行為發現也最敏感。根據以往的研究結論,在幼兒時期,孩子很多行為的發生主要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這是需要關愛和關注的表現,父母應該在平時與孩子多做溝通,采取正面的和鼓勵的方式,強化兒童良好的品質。對錯誤的行為也不能僅僅進行懲罰,而應該告知這些錯誤行為的危害,以及正确的做法是什麼。
而現在大部分父母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識,不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也就無法從兒童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父母有必要學習一些心理發展的知識,對兒童各個階段的行為方式有所了解,才能正确對待。李曉巍舉例說,幼兒由于其行為社會化剛開始,動作發展也未成熟,所以可能習慣性地拍打了同伴,但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引起注意,從而進行交流,而這樣的動作在父母眼裡很可能就是侵犯性的“擊打”。
李曉巍補充說,一些僅僅是為了吸引無謂的注意行為,父母可以通過忽視的方式進行對待,孩子在幾次嘗試而沒有達到目的之後,自然會放棄這一行為。如果真出現嚴重的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就有必要尋求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的幫助。
在學校方面,教師應該加強心理學方面知識的學習,很多出現問題的學生往往需要得到老師的注意甚至認同,但這些學生在學習成績、紀律上又不突出,所以隻好采用“出格”的方式來引得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應盡量做到公平,給每個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并做好相應的鼓勵和表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