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第八個“世界預防自殺日”
心理專家教你預防抑郁和自殺
活着不是一個人的事兒
一組數據
明天是第八個“世界預防自殺日”,有關自殺的一些數字觸目驚心:
全球每30秒就有1人死于自殺,每3秒有1人自殺未遂;
自殺已成15—35歲人群首要死因;
每年我國約有25萬人死于自殺,約225萬人自殺未遂;
自殺成為我國人群第五大死因;
自殺的女性是男性的3倍,但自殺成功的男性卻是女性的3倍;
中國女性自殺率全球排第二。
兩個案例
案例一
30多歲的小艾(化名)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老公是高中同學,做生意順風順水,讀小學的兒子成績優秀。生活富足,家庭和睦的她一直是别人羨慕的對象,但親朋好友都沒想到,“幸福得冒泡兒”的她有一天會選擇自殺。
原因是老公有了外遇,提出要分手。雖然面對“小三”已經懷孕的事實,她仍大度地表示,隻要老公将孩子處理掉,她仍會接受他。沒想到老公找“小三”攤牌後,她卻遭到了“小三”的辱罵,而老公始終沒有回頭。
一直被别人羨慕的她為此受到重創,不知不覺患上了抑郁症,但迫于壓力和面子,卻從未将自己和老公的問題向親朋好友透露。
終于有一天,覺得生活再也沒有意義的她從藥店買來抗抑郁藥物,一次吃下了幾十片。
案例二
成績優秀,長相帥氣,家境富裕,在外人看來,阿康的生活很令人羨慕,但他自己卻說一直沒有溫暖的感覺。
小時候,他喜歡圍棋,但隻能聽從媽媽的意見放棄圍棋,去學畫畫。他說,他一直是個好孩子,不希望惹父母生氣,但父母對他的要求卻太嚴。
18歲,終于長大了的阿康遇到了自己心儀的女孩,談起了戀愛。母親知道後,暴跳如雷,不但強迫他和女孩分手,還去學校找了老師和女孩,甚至找了女孩的父母,告訴他們不要耽誤自己的兒子。
女友為此很生氣,認為阿康沒用,從此不再理阿康。
到處碰壁的阿康認為沒有一個人理解自己,甚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難過又憤怒的他拿起刀子割自己的脖頸……
一個現實
市第三人民醫院心理專家許律琴表示,近幾年,我市自殺現象明顯增多,僅因有過自殺行為來找她治療的人每年就有30—40人,其中七成左右都患有抑郁症。
而來找她治療心理疾病的患者中,有七成左右的人都曾有過自殺的想法,其中實施了自殺行為的有二三成,這些人中,隻有極少數人自殺成功。
在實施自殺行為的人中,有六成以上是女性,近幾年,老人和孩子也有增加的趨勢,其中她遇到的最小的自殺者隻有11歲。
“我們經常告訴抑郁症病人,隻要堅持,一定能治好,但是千萬不要自殺。活着,總會有希望,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許律琴說。
兩大原因
許律琴介紹說,自殺率逐年升高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人際關系、工作、事業壓力過大,或感情、婚姻及軀體疾病等外在原因;
另一個是看問題太消極,因為個人認知偏激而形成的内因。
“做人一定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價值觀,不要太随波逐流,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很多外在的壓力我們無法控制,但可以保持内在的相對穩定。”許律琴說。
此外,她還建議要善用支持系統,因為不管多風光、地位多高的人都有孤獨、無助、失落的時候,這個時候,對家人、朋友的傾訴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一點,正是有過自殺行為的人最缺乏的。”
許律琴說,不善于傾訴的人中,一部分是怕麻煩家人朋友,“這正是他們的認知出現了問題,不明白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幫助是相互的。”而另一部分是認為家人、朋友幫不到自己,“這部分人往往對别人要求過高,心理落差也往往很大。”她建議這部分人要有足夠的包容度,并學會愛别人。
一些提醒
許律琴說,一般而言,自殺者在自殺前處于想死和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而且絕大部分都是有苗頭的。比如,平時不太注重外表的,會突然把自己和家裡收拾得很幹淨、整潔;平時很少關心家人的,會突然對家人表現得很關心、很親密;經常會說一些“活着沒意義”、“自己沒用”之類的話;身體有病,卻突然不願意治療。如果是青少年,還會上網搜索一些與自殺相關的信息。
許律琴表示,如果發現身邊的人有自殺的傾向,可以試着和他(她)敞開讨論自殺的問題,“敞開地談論,可以讓他們了解死是怎麼回事,死後将會給家人帶來多大的痛苦,從而使其打消自殺的念頭。”除了這點,她還提醒如果發現身邊有人有自殺的苗頭,一定要使其24小時不離開家人或者朋友的視線,以防範其自殺行為的發生。
許律琴提醒,除了防範自殺外,還要防範擴大性自殺,比如“我死了,我的家人好可憐,不如一起死”,還有“我死了,也不讓你活”這種報複性自殺。
幾點建議
一年到頭,我們見過太多生命的非正常消失,意外在所難免,但活着,才有希望。
事實上很多人并不想死,他們隻是想要逃離那個令人無法忍受的境況,大部分曾經想過要自殺的人現在都很高興他們還活着。他們說當時他們并不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隻是想終止自己的痛苦。
許律琴表示,自殺是可以預防的,隻要通過及時診斷和治療,許多試圖自殺的人,可以重新點燃生命的火焰。
她說,正确的愛是挽救自殺人群的最好方式,誠懇的、富有同情心的、令人信賴的關心和幫助,都會幫助想自殺的人重新燃起活的希望。
她還建議處在激烈競争中、壓力過大的人們,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和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學會調節自己的認知和情緒,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1 2 上一頁 下一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