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17時多,記者乘坐某路公交車,在一站點,兩名身着校服的中學生上了車,他們走到車廂後面,在記者旁邊坐下。其中一學生掏出手機,“津津有味”地給同伴念起了手機上的“黃”短信,另一位學生也掏出自己的手機調出“黃”短信和同伴“PK”,兩人的舉動引起同車乘客注目。
在和兩名中學生同車的近10分鐘裡,記者看到二人的聊天内容一直沒有離開“黃”短信。在手機日益普及的今天,兩名學生的行為并非個例,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發現随着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已從過去的“奢侈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乃至青少年群體,随之而來的一些不良短信和網上下載的有害信息也來勢洶洶地污染着廣大青少年的心靈。
10月26日,在一名家長的“舉報”下,記者看到了高中男生小趙手機裡有幾條短信,如:“激情女人的聲音,你想聽嗎?撥打10159XXXXXX收聽。聽了才了解女人的真正需要。”等。這名男生告訴記者,班裡的同學幾乎都不同程度地接觸過黃色短信。這些黃色短信有的來自朋友,也有的是自己從網上下載的,大家對此早就習以為常了。他說:“現在大人們都在發黃色短信,我們學生當然也能發,就像打個招呼、問個好一樣。”
對于孩子的習以為常,許多家長對此非常擔憂。市民孫先生告訴記者,今年暑假期間,他無意中發現初中剛畢業的孩子的手機上,盡是些社會上流傳的黃段子,便責問孩子,孩子卻滿不在乎地說:“那有什麼,隻是看着玩兒而已,别大驚小怪。”這位家長說:“能不擔心嗎?孩子現在正處于青春期,好奇心重,愛模仿,這種短信會不會成為一棵‘毒草’?現在孩子竟然習以為常,是不是中毒太深了?我真覺得擔心。”
小編推薦:失足少年被暫緩起訴
在調查采訪中,記者發現手機短信從黃色的到迷信的,從賣槍賣刀的到騙人中獎的,已經完全進入了青少年的視野。記者選取了5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80%以上的男生都接到過垃圾短信,在他們收發的短信中,約60%以上是與正常學習和生活無關的信息,這其中又有約70%是“有色”信息或騷擾信息。而這些信息的來源,一部分是同學之間互相轉發,還有一部分則是一些不法公司或聲訊台利用群發器群發的。
大三學生小林今年3月份收到一條短信,稱通信公司舉行發短信贈話費活動,把此條短信發給10位朋友,将獲贈話費80元。信以為真的小林發了10條短信後一查,不僅沒有得到承諾的話費,還搭了發送短信的錢。另一名姓王的同學則說,他每個月都收到不少各種垃圾短信,“黃色”的、騙人的、騷擾的都有,有手機的同學也大都如此。
手機裡接到的垃圾短信,畢竟有聲沒影,近兩年,能上網、下載信息的手機出現後,一些青少年面臨着更加嚴重的“毒害”。10月27日,家住名人花園的方女士告訴記者,她前幾天發現17歲的兒子用手機從網絡上下載了淫穢内容和不良信息,“我一直對孩子嚴加看管,禁止他接觸暴力色情遊戲和互聯網上不好的東西。沒想到現在手機上也烏七八糟的,相對于短信,這種視頻更令人擔憂。”方女士氣憤地說。
小編推薦:書店很幹淨 網上多暴力
穆剛是齊齊哈爾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他曾經在他所教的幾個班級中,就學生手機擁有率進行調查,發現在近百名同學中,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擁有率達到99%。對于畢業生來說,這個數字就更高,擁有率能達到100%,即使貧困學生也不例外。如此高的手機普及率,讓他對垃圾短信和有害信息對青少年的影響憂心忡忡。
10月28日,面對記者的采訪,穆老師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在如今的信息社會,手機作為傳播信息的一種媒體,相對于不良書籍、不良音像制品、不良電視節目等傳統媒體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一點也不‘遜色’,而且更頻繁,更隐蔽,後果更加難以預料。”穆老師認為,目前學校的性教育一般都淺嘗辄止,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學生世界觀、價值觀還未形成,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他們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強,長期接觸黃色信息和各種有害信息,就會影響正确價值觀的形成,影響身心健康成長,為自己的人生埋下隐患,甚至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他呼籲,在家長、學校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同時,有關部門也應采取有效措施,從源頭上清除不良短信和有害信息,給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潔淨空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