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由表達性的情感
人的潛力往往會被局限在預設立場而無法發揮,若能去除心理障礙,其實什麼可能性都會出現。男孩女孩都能“文武雙全”或者“理性與感性兼顧”。
若女兒跑來要求說“我要去踢足球”,你該高興女兒有旺盛的體力和健康的體格,兒子突然說“我想學插花”,那麼更應高興他具有柔軟的心與審美意識。
隻要父母本身不設限,那麼你會發現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差别都不大,因為他和她一樣都能積極競争而又情感豐富。
1.從母親開始抛棄既有觀念
孩子最初接觸的人通常是母親,所以性别意識的觀念啟蒙也是來自于母親。一般來說,母親會覺得女兒和自己比較親,不僅是性别特質相似、行動上也更親密,還有自己想表達的情感,通常女兒也比兒子更能理解。但不能因此而“放棄”讓兒子學習在情感上的表達方式的機會,母親本身不應設限孩子性别,才能給予最适當的教育。
2.不去強調刻闆的角色扮演
“你是女孩所以要文靜”、“你是男孩所以要勇敢”,在要求孩子時不要加注“性别”的說法,孩子要文靜還是勇敢,隻是對身為一個人在氣質上的要求,無關乎性别。因此,與其說“你是男孩所以……”或“你是女孩所以……”,還不如強調“我是我”的觀念。
3.制造爸爸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雖然男性對人的情感敏感度較女性低,但他最适合與孩子相處。根據調查顯示,常和爸爸相處的孩子,女兒比其他孩子更具競争意識或采取主動出擊的表現方式,而情緒上的反應也相對減少。兒子則比其他孩子在情緒的表現上更為豐富,在攻擊性上也會減少。因為爸爸的開放特質能讓孩子自由地表達本能所反映出來的情感。
特别是男孩子需要有情感表達的範本,所以需要與爸爸共處的時間。媽媽對兩性特質較敏感,撫育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女孩子更女性化”、“男孩子更男性化”的傾向。而爸爸相對不會去強調性别的教育方式的特性。
4.給孩子多樣化的遊戲經驗
因為“覺得”男孩喜歡汽車,女孩喜歡洋娃娃,所以毫不考慮就以此标準購買玩具給孩子是不當的做法。與其以性别來區分玩具或遊戲方式,更應該用性格及本身性向興趣來決定,并增加玩具性質的多元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