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程對剛進入學校的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甚至是銘記終身的。然而,與課程相關的教材和教學又在怎樣傳播性别觀念呢?
有研究者以訪談方式問及學生:“在學過的(語文)課本裡有哪些女性形象?”答:“有阿姨、奶奶、小女孩,還有一個小護士”。問:“奶奶是幹什麼的?”答:“(鄧穎超)奶奶是給周總理補睡衣的,補得很仔細,補了好些個補丁。”孩子的答案來自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課文《周總理的睡衣》,但内容卻讓人不勝感慨,當年叱咤風雲的革命先驅、中國婦女解放運動領袖人物鄧穎超,竟就這樣被解讀為一個戴着老花鏡、默默為丈夫縫補睡衣的“賢内助”,而課文主題也并非是表彰縫補,而在讴歌周總理的兩袖清風。研究還發現,在小學語文基礎訓練中出現的獲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居裡夫人,呈現在孩子面前的也免不了僅僅是一位耐心、細緻、慈祥的母親形象,而她作為世界著名科學家的那些優秀品質和巨大學術成就,則被湮沒在“偉大母性”之中。
當然,問題不在學生,而在教材和教學。
女性主義教學論(FeministPedagogy)認為,實現學校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教育從來就不是不偏不倚、中立地進行知識傳授的,教育實質上是一種社會控制和社會價值導向,學校則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