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女孩》下架并非遭禁,性别教育≠性教育
今秋開學後,上海首本專為實施性别教育而“量身定制”的實驗教材《男孩女孩》,一度因在教材書店的突然下架而備受輿論關注。記者獲悉,該教材的全套三本教材已經出齊,并将在上海市部分學校的一至六年級試點教學。
争議源于誤解誤讀
針對《男孩女孩》第一、第二冊在前段時間的上櫃和下架所引發的種種猜測,出版方上午首次做出回應,稱這隻是正常的供貨變化,不存在“封存”和“暫停使用”等情況。事實上,這套以上理工附小榮獲全國課改研究成果獎的教學實踐為基礎,并借鑒海内外相關課程經驗編撰的教材,早就被列入了今年本市的實驗教材出版議程。
據悉,《男孩女孩》教材之所以引來不小争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從學界到坊間,仍有不少人對性教育要不要“從娃娃抓起”頗多質疑。然而,《男孩女孩》教材策劃人張志筠則明确表示,這完全是誤解和誤讀,在本市試點的該教材,并非性教育教材,而是性别教育的配套讀本。“性别教育不等同于性教育,但其中必定會涉及到一部分性教育的内容。”張志筠說,對于小學生來說,了解“我是爸媽生的孩子”,應該就像知道“太陽東升西落”現象一樣平常。
${FDPageBreak}
自我保護遠離侵害
教材編寫組在搜集資料時了解到,目前很多中小學生雖然備受家庭的呵護和寵愛,但是并不懂也不會妥善地保護自己的身體。在危險降臨之前往往意識不到險境,當傷害發生之後又不敢伸張正義、及時解救自己。因此,《男孩女孩》還承擔了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就是要幫助孩子們提高保護自己的警覺性,盡可能遠離有可能發生危險的地方、有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人;當不幸遭遇危險時,不要驚慌失措,要開動腦筋抓牢生命的綠樹枝。在不同的年齡段,教材給出了不同的保護自己的小竅門和有效方法。比如,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提出了不當格林童話裡的“小紅帽”,對小學中年級學生則提醒他們要勇于大聲說出“我不要”,而對高年級學生則詳細分析了什麼樣的性格、什麼樣的場合、什麼樣的情境容易遭受侵害,一旦發生悲劇應該及時依法追究和保護好自己。
珍惜純真朦胧情愫
“早戀”一詞,一直令少男少女們十分敏感,也令家長和老師頗為反感。但記者在翻閱全套《男孩女孩》時卻發現,純真美好、兩小無猜的朦胧情愫,被倡導為是人的一生中特别值得珍惜的一份童年記憶。針對三四年級的孩子,教材以經典的“美人魚的傳說”引發思考:愛是一種純潔美好的感情,值得為之付出和期待。而到五六年級,教材則給出了不同人際交往的合适距離。張志筠說:“在開放的信息時代,從小讓孩子理解愛情是人之常情,又是一種神聖、高尚的情感,這是非常重要的,但這種教育不能僅靠說教。”《男孩女孩》設計了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或活動,讓孩子們在不經意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學會尊重和寬容,學會愛别人和珍惜别人對自己的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