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過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
書法教師結合教材的編排特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變化橫”與“基本橫”在形狀上有什麼不同,在書寫過程中應該怎樣表達才能達到這種效果。
縱觀書法教學的過程就是“觀察——分析——書寫” 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必定得到發展。
二、通過學習書法,能促進學生養成細緻、專注、沉着、持久的學習品質。
正如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的,“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幹淨、容易認。
養成這樣的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于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
為什麼學習書法可以使人變得細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呢?因為書法是一項十分精細的活動。
要想把字寫好,須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并要腦、眼、手相應,準确控制運筆的輕重緩急。
這樣久而久之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成沉着、鎮靜的習慣。
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對其他課程的學習乃至今後的發展都是極有益處的。
三、通過學習書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因為漢字是由線條組成的、具有審美價值的方塊文字。書法實際上是以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運筆的疾緩來抒發情感和描寫意境的。
當然,作為一個小學生,一下子要求他們站在這個層面上去理解、欣賞美是有難度的。
其次,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按正确的筆順去寫,注意筆畫間呼應的規律,力求先将字寫正确、規範、整潔,再是美觀。
進而,通過名貼欣賞和書法技能的指導,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漢字的形體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确的審美觀,讓他們懂得什麼是美的,怎樣才能更美。
最後,用美去感染學生,激發他們追求美、創造美的欲望。
四、通過學習書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當前新的教學理念主張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針對這一目标,書法園地将是一塊滋潤百花齊放的沃土。
因為藝術的生命在于個性,這一領域向來都有接納各種美的雅量,不會有人不喜歡隸書而否認隸書之美。
在學着去欣賞、接納别人心目中的美的同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取長補短來滋長你心目中的美,其次,在這一領域一直推崇創新,追求個性化的東西。
有位畫家曾經說過:“對待傳統要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打進去,是去學别人的,希望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待到打出來時将是一個全新的自我。
一切的創新都始于模仿。所以,書法中的臨摹隻是學習和繼承的手段,這種繼承與借鑒就是為了創新。
通過臨摹,我們在大腦中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材料,為今後的創作做量的鋪墊。每一次創作都是由量到質的飛躍。
不管這次創作成功與否,多多少少都隐蘊着自己獨特的風格。
因此,在書法教學中從臨摹到創作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從模仿走向了創新。
五、也許在很多人的眼裡漢字隻是一種負載信息的書面符号,其實,漢字也是一種文化,因為每一個漢字都積澱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睿智與精髓。
教師在書法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挖掘教材的潛能,力求以教材為基點,和學生一起去探究古人的造字方法。
在平時的練習中,我們還穿插曆代書法名家學書的故事,為學生樹立榜樣。這樣,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中國文字不僅積澱了中華民族的睿智,中華民族的文化,更凝聚着一種民族精神。
因此,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文字更是一種凝聚力。教孩子寫漢字就是讓他們去了解、體驗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情感,更要了解、體驗一種民族精神。
我不是尚書
總之,書法能釋古通今,陶冶情操,好似知識大都市中的一派田園風光,自然、質樸、甯靜,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