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男女性另外差異,大家在許多涉及男女共同參與的行動中,都會意識到其間隐含的性的含義。交誼舞是一種社會外交活動,按規定必須是男性和女性互為舞伴,這本身就含有性的意味。再進一步引申,許多鵲橋會的活動中,跳交誼舞的意圖,當然是為未婚男女提供一個向婚姻成功跨進的時機。
據專家研讨,在原始社會,性崇拜和生殖崇拜對人類生活有着很大的影響,并表現在人類文化生活的許多方面。原始部落舉辦的一些祭祀活動,如“蛙祭”、“魚祭”、“高禖祭”等,都往往有男女性交的内容,有時甚至成為祭祀活動的中心内容。根據研讨,咱們似乎可以看到,參與祭祀活動的男女在張狂的舞蹈動作中仿照性交動作,祭儀結束後還以群衆性的男女野合來表示對神的尊敬、對人口和谷物繁盛的希望——這些,倘若不是專家研讨的報告,對于咱們來說确實是不可想象的“淫亂”情形。
資料研讨标明,在少數民族以緻漢族中都還殘存性舞蹈的孑遺,例如麻江苗族在吃滿月酒時,有一種迎外婆騎馬典禮,作棒槌、掃把、蘿蔔之類夾于腿間标志男性生殖器,相互擁抱作房事狀,狂歡跳舞,不避生人,若有生人路過,舞者即迎上作手語:左手拇指和食指握成圓圈,右手食指反複插入,标志性交,意在以此慶賀添人進口,家興室旺,民族興盛。湘西土家族的擺手舞也有交媾的動作。表演者穿著樹葉,頭戴草帽,下垂五根辮子,腰上捆一根草紮的“粗魯棒”,長115厘米,标志男性生殖器,頭下用紅布包着,聽說這是标志交媾繁殖。紅河哈尼族的“若獨獨色色舞”,大家以樹葉、棕片遮身,展現男女戲嬉、追逐、交媾的進程。黃昏後,暮色逐漸來臨,青年男女便揭露摟抱在一起,三三兩兩地進入山林。
性舞蹈的存在是世界性的表象。世界各地土人的舞蹈,差不多都含有性的意味,如被有些現代人斥為俚俗的土風舞,便是指其間有顯着的性内容。印度的舞蹈這方面内容也較突出,尤以薩蒂和悉法的信徒選以婿神的跳神舞為最甚。北美洲印第安人有一種“水牛舞”,其間有個人腰間帶有一個雄偉的陽具,經過一番造作後,在場的女性就一湧而上,把它扯下來,扛着遊行。魏勒在他的《性崇拜》一書中還指出,美國的霍比人在新火典禮時,要有九天活動,由四個團體參與,用鑽木取火的方法,取出聖火,并拿着生殖器模型,進行交媾性舞蹈。
《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篇總集,共搜集從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篇305篇,約成書于春秋時期,曾經過孔子的删訂。全書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其間“風”的十五國風,首要搜集了各地的民歌歌謠,詩中頗多“男女相悅”之詞,涉及到愛情與兩性生活的詩篇占了相當的比重。此外在《小雅》中,亦有單個篇章描繪了當時社會對婦女生育所抱的态度。
《詩經》首篇《關睢》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意思是說,漂亮賢淑的年輕小姐,恰是品學兼優的小夥子所尋求的理想愛人,郎才女貌,這正反映了古代一種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在《标有梅》一詩裡,反映了大齡姑娘急于出嫁的希望。詩中寫道“标有梅,其實七分,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暮春時節,梅子逐漸黃熟墜落,樹上隻有七成果實,大姑娘感到時不我待,便催情郎趕快挑選良辰美景前來迎娶她。詩的第二章又寫道:“标有梅,其實三分,求我庶士,迫其今兮。”梅樹上的果實七成現已掉落,樹上僅剩下三成果實,大姑娘更加感到歲月不饒人,心情非常焦慮,所以良辰美景也不必挑選了,隻要求情郎今日立刻就來娶她。
在《小雅·斯幹》一詩中,曾對婦女懷孕分娩作過這樣的描繪:“維熊維罴,男人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意即準媽媽在睡夢中常夢見大狗熊之類這是生男孩的預兆;而準媽媽常夢見蛇類,則是生女孩的預兆。雖然這種看法并無科學根據,卻對後世影響很大。詩中還反映了一種重男輕女的觀念,如說:“乃生男人,載寝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寝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生下男嬰,則睡高床,穿華美衣服,可玩弄美玉;生下女嬰,則睡地鋪,穿粗布衣服,隻能玩瓦器。故後世常用“弄璋”來指代男嬰,以“弄瓦”來指代女嬰。此種重男輕女的封建習俗,一直影響了中國好幾千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