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來“台灣智囊” 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集美區攜手台灣顧問機構打造“卓越創新中心”,深化兩岸産業融合發展
集美區借助台灣産業轉型的成功經驗,助力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精益生産。圖為台企新凱複材生産線。 (林志傑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應潔 通訊員 劉惠玲)30年來,伴随着改革開放的步伐,集美不斷深化對台合作交流、推進對台經濟産業深度融合。為進一步服務台商台企、推動産業轉型升級,2012年,廈門集美區率先與台灣最具專業能力和規模最大的産業顧問機構——(台灣)财團法人中國生産力中心合作建立“卓越創新中心”,借助台灣産業轉型的成功經驗,通過組織參觀台灣标杆企業、開展培訓課程、與企業“一對一”進行診斷、輔導等方式,協助集美的台企、制造企業更好地實現轉型升級、實現精益生産。
如今,集美的“卓越創新中心”已成為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智囊”,進一步激發了區域經濟的動能與活力。這種由政府牽線搭建平台,引入台灣産業顧問機構為企業提供輔導、促進兩岸産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模式,在廈門乃至全省都是一次創新。
一對一“看病”
幫企業找問題挖原因
“卓越創新中心”位于集美創業大廈四樓,這裡靠近集美新城、緊鄰台商投資區,有需要的企業可以随時上門“就診”,及時獲得“一對一”的診斷和輔導。
新凱複材是一家專門研發制造高性能複合材料的台企,也是參加診斷、輔導的企業之一,至今已經連續輔導了四年。數據顯示,新凱複材在接受輔導的第一年,生産效率就提升了14%。
中國生産力中心智造業事業部協理吳肇懿告訴記者,在集美已經有包括建霖工業、立林科技、誼瑞貨架、宇龍機械、康柏機械、海萊照明等43家企業接受診斷,輔導案例達61件。
來自台灣的輔導顧問羅志傑不僅有着資深的企業實踐經驗,也有豐富的“診斷”輔導經驗。在他看來,輔導企業不僅要發現問題,更要“精準”挖掘問題背後的原因,真正到源頭去解決問題。
此前,一家制造類企業在接受診斷時,提出“用工難”的問題。羅志傑和團隊在深入車間、人事部門、管理層多方調研後發現,這家企業缺工、離職率高,竟源于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
“我們發現,這家企業對于‘良品’的标準沒有一緻的認定,這就導緻了生産員工和品檢員在判斷是否為‘良品’時容易出現分歧,而較高的次品率導緻生産員工賺不到錢、進而離職,這才是用工難的症結所在。”羅志傑說,經過這次輔導,他們幫助集美這家企業梳理、明确了産品标準,并且用圖片的形式把标準形象化,減少主觀認定空間。同時,輔導團隊還幫助企業完善了培訓計劃,縮短了員工“上手”的時間,讓一線生産人員不再因為次品率高而收入減少,真正幫助企業留住了員工。
“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
打造兩岸企業交流新平台
怎樣進行市場産品的銷售數據預測?物料管理的跨部門協作如何進行?……這幾天,“卓越創新中心”正在舉行2019集美區企業生産管理專題培訓班,來自轄區42家企業的車間主任、生産經理在這裡“頭腦碰撞”。在集美,這類面向生産者、中高管以及企業經營者的培訓,每年都有好幾場。
“剛開始辦培訓還要一家家企業去問,這幾年的培訓課基本都是供不應求、場場爆滿。”負責組織培訓班的集美區工信局工作人員說。培訓班除了面向企業經營者、高管、生産者,還面向“創二代”。在2017年4月舉辦的“NeST企業家二代研習班”上,吸引了45名台企、集美本地的“創二代”學員,建立了兩岸青年企業家融合交流的新平台。
“不僅引進來,還積極走出去。”據介紹,卓越創新中心先後組織多批人員赴台灣“取經”,參訪太平洋自行車、台灣櫻花、義隆電子等标杆企業和研發機構。
在一次赴台學習過程中,廈門悠度休閑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毛文勤從台灣火爆的工業旅遊模式得到靈感,萌發了從做戶外用品轉型做戶外研學教育的想法。如今的悠度已從“做産品”延伸到“做服務”,發展出“戶外裝備産品 營地教育服務”雙輪驅動的産業格局,企業發展邁向了更為廣闊的新天地。在集美,還有不少企業因“卓越創新中心”受益。
【背景】
吸引台資企業413家 優化區域産業結構
1989年,國務院批準設立杏林台商投資區。1992年,随着集美台商投資區的設立,集美成為全國唯一擁有兩大國家級台商投資區的行政區。
目前,兩大台商投資區累計吸引台資企業413家,包括正新輪胎、路達工業、新凱複材等一大批台資企業入駐集美并帶動形成相關産業鍊。
台企、台資的引進,既為集美帶來了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也推動了區域産業結構的優化與提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