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曾說過:“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及修養大多來自家庭,父母的言傳身教,從小的耳濡目染,形成了人的性格特點。
一個家庭裡,既要有愛,也要有規矩。
小小的餐桌上,往往隐藏着一個家的家風,有規有矩,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财富。
01
吃飯守規矩,做人懂禮節
《禮記》有雲:“夫禮之初,施諸飲食。”
吃飯的規矩,說是規矩,其實也是一種禮節,更是一種教養。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有很多流傳千古的老規矩和禮儀禮節,至今一直都被重視。
在一檔德雲社的節目中,徒弟秦霄賢與郭德綱、于謙兩位師父一起吃飯,作為晚輩,秦宵賢主動給師父倒茶。
在倒茶結束之後,順手一放茶壺,壺嘴剛好對準了師父郭德綱。
郭德綱責問:"你就這麼用壺嘴沖着我?"
秦霄賢一聽師父語氣,瞬間明白自己做錯了,趕快把茶壺拿了起來。
于謙在一旁附和說:"這是規矩,這得懂。"并且還教導他,可以将茶壺反過來放,因為在飯桌上茶壺嘴對着誰,就表示對此人不尊重。
孔子講:“不學禮,無以立。”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禮,很難在社會中站住腳。
良好的飯桌禮儀是一個人素質的體現,更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從小我們便被要求:
1、飯桌落座有次序,長輩落座後,晚輩再坐;
2、就近夾菜,夾菜時不能挑三揀四,翻來翻去;
3、吃飯時,手要扶碗,問别人是否要添飯,不能說“要飯”;
5、吃飯的時候不能玩手機,不能吧唧嘴,咳嗽必轉身向後;
6、吃飯不挑食,不敲碗盤,筷子不能立插在米飯中……
飯桌上的規矩,是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規矩就是一種教養,懂得了規矩,便也懂得了禮節。
有規有矩,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财富。
02
飯桌上的規矩,是文化的傳承
古人講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
祖祖輩輩留下來的規矩,是最基本的教養,更是文化的傳承。吃一頓飯,便知一個人的家庭教育如何。
前幾天和朋友去吃自助餐看到一個景象讓人震動。
左右相鄰的兩桌是兩個家庭,都是父母領着孩子,一邊是女孩,一邊是男孩,大概上小學的樣子。
小男孩那桌堆滿了盛放食物的盤子,有些還沒吃完就堆在旁邊,男孩的父母各自看着手機,男孩百般無聊地往鍋裡放菜煮,也不見吃幾口。
不一會兒,一家三口起身走了,他們就餐的桌子上淩亂不堪,餐具胡亂擺放着,盤裡還有許多剩餘,鍋裡未吃完的食材不停地翻滾着……
旁邊小女孩那桌卻非常整潔。他們每吃完一部分,小女孩的母親都會把盤子摞在一起,交到路過的服務員手中。他們總是把桌上的盤子吃空,再去拿其他的。
他們起身離開時,小女孩的父親把火熄滅,母親把碗筷擺放整齊,小女孩用紙巾将桌上的湯汁擦幹淨,桌上收拾的十分幹淨整潔。
一個人吃飯的樣子,會暴露他的教養。這兩家人的行為大不相同,飯桌整潔的背後,必然是井然有序的家規門風。
無規矩,何以成方圓。無論時代怎麼變遷,有些老祖宗傳下來的老規矩,我們不能丢。
規矩,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禮。它是換位思考的尊重,更是人品和教養的體現。傳承傳統文化從小事做起,從吃一頓飯開始做起。
03
有規有矩,是一個家庭最大的财富
嚴遵說過:“心如規矩,志如尺衡,平靜如水,正直如繩。”
一個人,心中要有一把尺子,有原則,守規矩,為人處事才能身正影正,内心甯靜。
為人規矩,品行自然端正,就算前路再窄,也能越走越寬。不守規矩的人,注定寸步難行。
曾飾演唐僧的演員遲重瑞曾在采訪裡袒露:我生活在一個很有規矩的家庭。家裡至今都保持着三代人一起吃晚飯的習慣。
晚輩們都非常有規矩,等他和夫人陳麗華入座後,晚輩才一一落座。長輩動了筷子,晚輩才拿起筷子吃飯。
陳麗華吃好飯,要起身,孩子們把她送到沙發上坐下,然後再回到飯桌繼續吃飯。
在長輩面前,他們永遠都畢恭畢敬。這種規矩的培養,讓孩子們内心謙卑,從不在外炫耀自己的家世,身上也沒有任何優越感。
正如那句話所說:“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
懂得規矩的人,心中有一把尺子,懂得分寸,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
無視規矩的人,手中有一把無形的刀子,終有一天傷人又傷己。
規矩不是擺着看的,而是要運用到生活當中,為人處世,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多考慮他人的感受,走到哪裡都受歡迎。
世間萬物都有其規矩法度,每個人心中都應有一把尺子,用規矩約束自身,凡事有規矩,好的家風,才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财富。
04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意思是: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做起,做大事必須從小事做起。
我們都是在父輩們言傳身教的氛圍中長大的,飯桌規矩,看似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也是教人育人的大事。
做人做事,就是要從點滴做起,從小養成。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有規有矩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财富。
對一個家庭來說,規矩必是一盞明燈,能夠照亮家人前行的道路,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作者簡介:快樂小暖爐,一個有脾氣且溫暖的女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