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福州的人們,必定是要去三坊七巷的。那裡有厚重的曆史和文化沉澱。
從南後街的北大門緩緩步入,眼前的便是這片古老坊巷的主軸中心街,一邊是鱗次鋪面熱鬧的商鋪,一邊是可以倚靠輕欄聽風看雨的風雨廊。
“三坊七巷”是中國十大曆史文化名街之一,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别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後街。
它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較好的明清古建築有200餘座,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
自古以來,三坊七巷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桢、嚴複、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和林纾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着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被譽為“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
“三坊七巷”不僅有名人,更有很多神妙的文物:建築類的、裝飾類的、衣食類的和民俗類的等等,不勝枚舉。此外,它也是接待賓朋的文化客廳,有百年老字号同利肉燕、永和魚丸、鼎日有肉松、大世界橄榄、第一家茉莉花茶……還有傳統民藝如壽山石、脫胎漆器、軟木畫、油紙傘、牛角梳等。
除此之外,在三坊七巷還有藏着一座福州最矮的山——閩山,海拔還不足30米。
閩山,位于光祿坊之中,卻很少有人知曉。它真正诠釋了什麼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相傳,閩山的原名叫作玉尺山,而“閩山”原本是烏山的别稱。唐玄宗天寶年間,曾敕名烏石山為“閩山”。
但在北宋時期,光祿卿程師孟任福州知州。他看到烏山風光旖旎、風景秀麗,可謂一見鐘情,加之烏山又是呂洞賓的道場,他認為這麼美麗動人的山峰,隻有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可與之媲美,于是他将烏山取名為“道山”,并在山上建了一座亭,名曰“道山亭”。
李錦清/攝
由于閩山是烏山的餘脈,程師孟将烏山改名為道山後,就将閩山這個名字安到了這一座小山包上,閩山這個名字也得以流傳至今。
在閩山上,原有一座寺廟叫法祥院。程師孟與法祥院的僧人交情甚好,經常在閩山旁的這塊大石頭上吟詩作賦:“永日輕陰喜獨來,野僧題名作吟台。無詩可比顔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
因為程師孟是光祿卿,又常在此吟詩,于是法祥院請程師孟在這個石頭上題名“光祿吟台”四個字,加之賜名“閩山”,實為兩全其美。
如今千年已過,寺廟已非,吟台猶在。
這裡,也是民族英雄林則徐曾經來過的地方。清道光十三年,葉敬昌邀請林則徐前來做客,林則徐在此放鶴遊玩,并在巨石上留下鶴蹬供後人憑吊,更為閩山增添了些許靈氣。
來源:閩聲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