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個謎一樣的人物,他才華橫溢,詩歌澎湃,創作高端,誰人不崇拜?他有點像一顆彗星,在我們的詩歌天空當中一掠而過。當然是光彩奪目的,自是不可逼視,你沒方法仔細看他。他又有點像一個從天而降的谪仙人,從天上下來的谪仙人似的。他一生雲遊四海,漂泊不定,他的人生軌迹很難确定。所以李白的詩中間,他缺少像杜甫那樣嚴格寫實得内容,李白的詩中間充溢着的是一種情緒化的宣洩。因此我們後代的研究者,對于杜甫的生平比較消費,而對李白的生平就留下了很多疑問。比如說,李白身世實查如何,他的出生地在那裡,李白一生結過幾次婚,李白到過幾次長安,李白為什麼沒考科舉等。
現在的學者們衆說紛纭争論不定。李白的身世比較認可的說法是,他的先祖大概在隋代末年,因罪被流放到中亞,當時叫做條支都督府的一個地方。大概在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碎葉城,這個地方當時屬于大唐帝國管轄,屬于大唐帝國的安西都護府管轄,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現在這裡叫托克馬克市,它再吉爾吉斯斯坦的境内。李白在5歲那一年,他的父親就帶領全家悄悄的回到了内地四川,現在叫江油的地方,當時叫123。李白的父親,史料裡說他叫李客,客人的客?當地人認為這是一個李姓的客人,從遠方來的,所以稱他為李客,也說明他不是當地人,他是流離到此的人。應該說四川的江油不是李白真正的故鄉,他從5歲到25歲整個輕少年都生活在那裡,所以現在稱那為太白故裡,也還是有理由的。顯然李白的家庭不是什麼官宦世家,他的家庭也說不上是書香門第。有人說他的父親是經商的,經商比較成功,家庭比較富裕。我們從李白年輕時候看,李白好像揮金如土那種舉動來看,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也正因為如此,李白年輕的時候沒有像杜甫那樣收到正規嚴格的教育,他受到的教育比較複雜。他自己也說了,他年幼讀書學習的過程,他說"五歲湧六甲,十歲觀在家"出自《贈張相鎬》,六甲是六十甲子之類,在古代用于計數,計算。那麼家就是百家了,是儒家以外的一些雜亂的思想流派,李白當然也熟讀儒家經典,但是他的知識來源複雜多樣。
李白在蜀中生活了二十年,除了讀書學習以外,他也漫遊蜀中的一些名勝古迹,青城山,峨眉山,也可能到過劍門關等一些地方。他在蜀中隐居,也寫了大量的詩篇。
25歲那一年,李白出蜀,意氣風發的走出四川。他為什麼離開四川呢?當然是為了實現人生的理想,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回去過四川,一生都在外四處漂泊。那麼李白的人生理想是什麼呢?他自己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表白,他說我的理想是這樣子的"奮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交書》,就是願意輔佐皇帝,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當這樣一個理想跟杜甫的"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書丞二十二韻》應該是基本一緻的。這本來就是封建時代讀書人共同的人生理想,就是安邦定國,治國平天下,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
那麼在唐代讀書人想要進入仕途,最通常的做法是走科舉制,但是很奇怪李白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也許他是感覺像他這樣的天才,不能用考試來選拔他,他要選擇其他的道路,走非正常的道路,那麼他又走的是什麼道路呢?他希望通過什麼樣的途徑,來實現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那種理想呢?
李白沒有循規蹈矩,一步一步的走,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采取了兩種做法。第一,是幹谒那些有地位的王公大人,求得名聲。第二,是隐居求名,先做隐士來獲取名聲。早在四川的時候,李白就主動的求見過當時的地方長官,就是蘇颋(後來封許國公),蘇颋他跟張說齊名,号稱"許大手筆"當時文壇上非常有名的人物。蘇颋在蜀中做益州長史的時候,李白求見過他,李白"于路中求見"顯然是主動求見,也就是幹谒。蘇颋見到年輕的李白,大為贊賞,說他是"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識,具知比談"。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