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原創,歡迎轉載,謝絕抄襲哦。)
從古至今,飲食一直是構成人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宋朝時期,人們在飲食文化上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形态:形成了以羊肉為主要的肉食類消費的現象。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市井百姓,全國彌漫着濃厚的食羊風氣。人們對于羊肉的推崇主要得益于當時政府的倡導、傳統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而宋朝作為我國飲食文化發展的巅峰,在對于食用羊肉上的研究、創新以及講究為我國今後飲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宋朝飲食文化繁榮
一、宋朝時期所形成的飲食文化可謂是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發展的巅峰,人們對于羊肉的消費成為當時的一種風尚唐宋以前,經常出現在人們餐桌上的肉類多為豬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由于遊牧民族入駐中原,随之帶來的是他們特有的飲食文化。在此期間,遊牧民族與中原漢族的飲食文化相互滲透。久而久之,人們餐桌上的豬肉開始慢慢被羊肉所取代。宋朝作為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發展的巅峰,所形成的食羊文化成為當時的一種風尚。
宋朝時期經濟、政治的發展,為形成其特有的飲食文化奠定了基礎。縱觀宋朝羊肉的消費群體,無論是皇室貴族,又或是平民百姓,在宮廷宴席或民間飲食中,都少不了羊肉。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朝廷還規定禦膳隻能用羊肉烹制,這種将羊肉上升到祖宗家法的行為,讓人歎為觀止。
正是由于皇室的影響,滿朝文武也形成的尚食羊肉的習慣。在當時,羊肉不僅成為朝廷官員招待貴客、親朋的必備吃食,且一部分羊肉還是朝廷每月必須發放的“俸祿”。相較于士官階層,民間的食羊風氣更盛。根據《老學庵筆記》中的相關記載:
“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蜀士尤盛。亦有語日:‘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說,隻要能夠熟記蘇轼的文章,那麼跻身仕途就指日可待,如果不去讀蘇轼的文章,怕是隻能淪落到喝菜湯的境地,更别提什麼金榜題名了。從材料中不難看出,蘇轼在當時對于人們的影響之大。這恰恰使得民間充斥着濃厚的食羊氛圍,敢問在當時誰人不想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蘇轼
二、宋朝人們喜食羊肉主要表現在消費群體的大衆化、食羊不受地域限制、烹饪羊肉的技巧有所提升以及對于羊肉的使用有了正确的認識上(一)、宋朝食羊文化具有普遍性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大量的少數民族入住中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中原的飲食習慣,人們變得喜食羊肉。到了宋朝,這種情況更為普遍。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市井百姓,都喜愛羊肉。
北宋時期,最為龐大的消費群體當屬皇室貴族,繼而使得宮廷成為羊肉最大的消費場所。根據《清波雜志》中的記載:
“飲食不貴異味,禦廚止用羊肉。”
可見,當時皇室食用羊肉的情況。宋太祖時期,在一次宮廷宴席,與滿朝文武及其家眷共食用了數百頭羊。宋真宗時期,每年花費在禦膳上的羊高達數萬頭。到了宋仁宗時期,這種情況有增無減,每日禦膳都得宰殺兩百多頭羊。神宗時期,宮廷内的食羊風氣更盛,《宋會要輯稿》一書詳細記載了禦膳房每年對羊肉的消耗:
“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豬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
通過上述材料,不難看出當時宮廷禦宴上所消耗的羊肉遠大于豬肉的消耗量。
宋朝人喜食羊肉
當時,除了皇室貴族對羊肉的消耗極大,士官階層又是羊肉消費的另一龐大群體。蘇轼不僅是宋朝的文學家,政治家,也是宋朝時期的美食家。他曾在《東坡志林》一書中詳細的記載了蒸羊肉的方法:
“爛蒸同州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
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一書,不僅記載了宋朝都城、供電的建造,同時還詳細闡述了北宋市民的飲食習慣。其中,羊肉菜肴出現的頻率占描寫人們飲食文化的1/3。可見,羊肉在當時所占據的消費市場是何其之大。雖然羊肉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供應量十分充足,但對于平民百姓來說,羊肉的價格并不便宜,因此羊肉對于他們來是一種珍貴的食物。
(二)、食羊風俗不分地域界限
衆所周知,不同地區都會不同的風俗習慣,在飲食上也是如此。北方畜牧業十分發達,故人們多消費豬肉、羊肉以及牛肉等。南方水系較為發達,因此出現在人們餐桌上的多為魚肉、蝦類等水産品。到了宋朝,随着經濟重心的南移,食羊文化得以在南方廣泛傳播。南宋時期,杭州作為南宋的都城,羊肉館店鋪林立。宋朝時期,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羊肉都被人們所喜愛,這主要得益于南、北方在飲食上的交流。可見,人們對一種食物的喜愛并不會受到地域的限制。
(三)、烹饪羊肉技術高超
宋朝人喜食羊肉還表現在高超的烹饪手法上。宋朝時期的烹饪技術兼有炒、炸、溜、煮等多種,這些烹饪手法都可用來烹制美味的羊肉菜肴。宋孝宗曾兩次于宮中宴請他的講師,每次都少不了羊肉菜肴,如煮羊羔、胡椒醋羊頭等。這不僅反映了當時皇室羊肉是用來招待貴客必備的菜肴,也從側面反映出人們高超的烹羊肉技術。
清明上河圖中的羊肉店
同樣,《東京夢華錄》中也記載了各種羊肉制成的美食,高達50餘種,如羊肉饅頭、生軟羊面、羊角等等。人們将羊身上的各個部分進行了充分利用,才得以使羊肉美食更具多樣化。宋人還用羊骨髓來煲粥,是當時十分流行的養生食品。可見,宋朝時期的烹饪技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四)、宋人充分地認識到了食羊的禁忌
宋人喜食羊肉,繼而能夠在如何吃羊、如何做羊肉上形成許多經驗,其中不乏會對吃羊肉的禁忌有所認識。宋人在根據食用羊肉之後身體所産生的一些變化,總結出了食用羊肉時所需要注意的方面。《墨客揮犀》的相關記載:
“馬昭甫雲:服餌之家,忌食羊血,雖服藥數十年,一食羊血,則前功盡喪。”
說的是服藥的人,不能食羊血,羊血有揮發藥效的功能。可見,宋人對于食用羊肉的的禁忌有着深刻的認識。
三、宋朝之所以形成喜食羊肉的風氣,主要是由于當時政府的提倡、一些傳統因素以及養養業的發展等多個方面導緻的
(一) 、政府的提倡
自古以來,飲食文化的形成都離不開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宋朝初期,國力弱小,自然沒有唐朝統治者一統天下的心理。反之,宋朝統治者則由于外敵侵擾而整日憂心忡忡。在這種情況下,宋朝統治者厲行節儉之風。因為北宋時期的都城位于北方,北方多羊肉,所以北宋宮廷為了避免食品的長途運輸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地取材。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統治者這種“尚簡”的行為下,并未達到原有的目的。反而使得羊肉的消費群體有所擴大,羊肉價格飙升。一時間,羊肉成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
羊肉昂貴
當然,宋朝政府提倡人們食用羊肉還有另一原因,羊毛可以用做紡織材料,而羊皮可用作重要的戰略物品。
(二)、傳統因素的影響
在唐宋之前的朝代,人們通常會将羊作為聖物用來祭祀的同時,還認為它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根據《墨客揮犀》中的記載:
“丁未生孝宗于秀州,小名羊。高宗選養宮内”
描述的是宋孝宗的母親做夢時夢見一頭羊的景象,之後她誕下宋孝宗,并将“羊”作為孝宗的小名。世人聽聞,都認為夢見羊就會有好事發生。後來在民間,人們還會将夢見羊解釋為即将步入仕途的預兆。同樣,人們也将能夠吃到羊肉作為一種福氣的象征。
(三)、養羊業的發展
宋朝時期的養羊業基本繼承了前朝的養殖方式,大部分是由官方開設養殖機構來進行養殖。由于我國古代經濟長期處于自然經濟形态之下,因此普通百姓家也會開展一些家庭養殖業,一是可以利用這些牲畜來進行日常的耕作、食用,二是為了能夠增加家庭的收入來源。黃河流域的家庭養殖業十分發達,羊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人們普遍放養的牲畜之一。
宋朝繁榮的養羊業
(四)、羊肉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
宋人喜愛食用羊肉,得益于他們充分認識到了羊肉中極高的藥用價值。羊肉性溫,食用羊肉不僅能夠抵禦風寒,又可以達到滋補身體的效果。根據北宋陶谷《清異錄》中的相關記載:
“窦俨嘗病目,幾喪明,得良醫愈之,勸令頻食羊眼。俨遂終身食之。”
講述的是當時有一人患有眼疾,到處求醫問藥,最終一位大夫告訴他每日都食用羊肉,眼疾即可治愈。可見,羊肉的藥用價值之高。除此之外,羊血還有活血止咳,滋潤皮膚的作用。
參考文獻:
《宋史》
《老學庵筆記》
《東京夢華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