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條曲線,叫遺忘曲線,是19世紀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的。
它講的是,記憶的規律。
人們可以利用遺忘曲線,幫助記憶:
第一,遺忘先快後慢。
我們記憶的東西,剛開始遺忘非常快,你短短的20分鐘以内可以遺忘41.8%,一天幾乎遺忘掉80%,甚至可能把它全部都忘掉了。
但是如果時間再長一點,遺忘速度開始變慢。
如何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呢?需要不斷重複,不斷創造新的遺忘曲線,多次複習。
第二,中間容易忘,開頭結尾容易記。
假如你每天要記憶150個單詞,能不能切分成每次隻記憶20個?
番茄工作法将每25分鐘作為一個記憶區間,25分鐘休息一次。慢就是快。
第三,有意義、感興趣、有框架的内容易記。
我們總結一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隻有不斷的重複才可以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同時需要分段記憶,為的就是不斷的創造一些前因和後因,還有,這些材料需要有意義、你感興趣、或者有框架,都能幫助你記憶所學到的知識。
不複習的學習,基本上等同于重新開始學;不複習的學習,即使你學得再多,100小時也好,1000小時也罷,一樣也是浪費。
我們甚至可以說,所謂複習,它就是學習的一部分。
4月的第一個周,是UICA的首個“知識成果鞏固日”。
成果需要展示,更需要鞏固
在UICA,學習就像做項目。首先是項目準備,孩子們要計劃出:
這個學習循環内會學到什麼?
你的預期結果是怎樣的?
你需要學校提供什麼樣的支持?
緊接着是去執行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思考記錄:
獲得了什麼新知;
遇到了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明天和下一個階段的目标。
最重要的,去展示項目。每年的學期末,UICA都會進行它的學術成果展。通過外部世界的反饋,幫助學生們形成自我認知、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勵,習得成長型思維,建立屬于自己的人生算法。
還有關鍵一項:複盤。學生和老師一起回顧所遇到的難點與挑戰、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下一個學習周期如何提升等。
L2級一班的Carlos同學參加了成果鞏固日的學習,他溫習了科學課上“光與暗”的專題,在英文演講作業中Carlos談到:
“光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事情,沒有光,一切都是黑暗的,人們一直在追求光明;不過,陰影也很重要,沒有陰影就沒有光的另一面。”
L1階的同學們要複習的知識點是“顔色和形狀”,不過,他們沒有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每個同學提前準備了兩個雞蛋殼帶到課堂上,“more than”與“less than”的用法在歡聲笑語中被牢記。
不僅如此,同學們還将蛋殼裝滿土,栽下一枚小種子,植物學的種子傳播,光合作用也随手Get到了。
(孩子們随手種下的“蛋殼樹”)
從失控走向必然,一場無限遊戲
美國哲學家詹姆斯·卡斯寫過一本,書名叫《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有限的遊戲" 目的是要決出勝負,在這個遊戲裡必然有勝利者和失敗者,一旦勝負已定,遊戲就結束了。 "無限的遊戲" 則沒有明确的開始和結束,它的目的是不斷地延續遊戲,遊戲的參與者各有所得,無所謂誰輸誰赢。
“有限的遊戲” 有清晰、不變的規則,和評判輸赢的标準,每個角色都按照外在的角色要求行事。 “無限的遊戲” 中,無論是發生的時間、空間、評判的标準,是遊戲的參與者自己根據實際、根據需求來設定的,并且随着遊戲的進行還可以做出調整。
在 “有限的遊戲” 裡,每個參與者都必須符合一定标準,否則會被取消資格,與取勝無關的行動都不值得關注。在 “無限的遊戲” ,參與者更關心個體的成長和遊戲的繼續。
學習,應該是這樣一場“無限的遊戲”。不能急于一時。
開學一個月以來,家長們明顯地抓孩子學習抓的更緊了。有一位可愛的媽媽,通過實時視頻看到孩子在課堂上沒有打開教材,急不可耐的找到學校負責人,責問為什麼沒有人去督促孩子使用教材。
這個技術問題實際很難一次性達成一緻。中山先生提出“知難行易”,就是在說,認知上的差别是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别。
UICA的老師有一個共識:一個好老師一定不會被教科書捆着手腳,教材是給“代課老師”準備的。而教育的精髓,恰恰是忘記了課堂上教的表征符号之後,沉澱下來的東西。更多的有效學習,來自和同侪的交流,而不是老師的備課筆記。
如果一名老師言必稱課本,課必借教材,那麼,最可以肯定的是,他在課前、課後下的功夫都遠遠不夠。UICA的全職中外教師,有完整的研課、集備、說課、演課過程,課堂上很多内容是教材之外的延伸。
(UICA的老師們在周中演課)
學校鼓勵老師們不拘泥于任何一套教材,甚至可以像英國學校裡一樣很少使用課本,隻要學生在按照課堂設計的思路曆程在走,隻要瞄準了教學目标,隻要在教學大綱和體系允許的範疇之内,隻要學生在努力的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是不是按照課本行事,根本不是評價标準。
還有一位媽媽在實時視頻裡看到孩子因為紀律問題,被外籍教師小罰出教室,不由分說沖進教學區,将孩子塞回座位上。理由是浪費了孩子學知識的時間。
媽媽是希望孩子珍惜、利用好每一分鐘。然而,教育從來不是一條筆直向上的線,有時候,它會有迂回,會有螺旋。作為家長和學校,是停下來等一等,還是一味的要求孩子白壁無瑕?
(Aileen老師的歡樂課堂)
教與育從來不能分割開看,沒有好的秩序,談不上有好的學習。這位媽媽的舉動,也許特别容易感同身受:孩子受了委屈,就要替孩子“抱不平”。但是,不能還“戒尺”于老師,教師連基本的幹預課堂的權利都被剝奪,不敢想象,這樣教出來的“滿腹經綸”對孩子、對社會又有什麼幫助?
媽媽說,她沖進教學區責問教務老師,沒有人能在第一時間給予事情全過程的說明,這讓她一時無法接受。然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一以貫之、生生不息的循環。除非出現危及學生身心安全的狀況,否則,誰有權利生硬打斷呢?
這一條,無論對于體制學校還是課外機構都一樣。孩子不可能在公立學校尊師重道,到了課外學校就見風使舵,輕易間把老師視作保姆家政,每一分鐘都要“花得值”。這是我們成年人的思維,孩子不一樣。
對于成年人,康德說,自律才能自由;對小孩子而言,有時候,自由才能自律。我們連基本的信任和試錯機會都不給他們,我們連給孩子犯錯誤承擔結果的機會都不給,何談自由,未來又何談獲得一個自律人生?
當然,緊繃之餘,UICA也從不缺溫情時刻。成果鞏固日當天,TanTan媽媽和Bella媽媽和首席學習官左希開啟了她們的“咖啡時間”,從什麼是好的教育,到什麼是好的學校,再到如何請家長有效地參與學校決策,怎樣把學校辦成引領社區學習的文化平台……她們願意用櫻花拿鐵形容這樣的交流,散發香馨,讓人溫暖回味。
還有一位可愛的爸爸認為,不存在毫無問題的學校,是不是駐守着一群有夢想、有行動的人,是他替孩子選擇一所學校時最為關注的标準。
我們經常說,教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家長從來不缺焦慮的緣由,不缺抱怨的對象,缺的,是合作的力量。
一場好的學習氛圍,一定是由教師、學生、家庭共同營造。
學術紮實度是比分數更關鍵的衡量
我們以芬蘭舉例,那裡的小學階段不會用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教師給每一位學生都單獨有一個學習檔案,從各個方面記錄下學生成長的曆程。
相比于分數,UICA尤其重視學術紮實度。這些就包括了問題的發現與提出的能力、信息的收集與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與厘定的能力、作出學術命題的能力、設計研究過程的能力等等。
UICA核心的國際中小學同步課程采用英國教育體系設置學階,其中Primary對應8-11歲學生,Lower Secondary對應12-14歲學生,JET對應5至7歲學生。主要圍繞英語、數學和科學三門學科提供系統課程,幫助學生習得全面的知識,并夯實語言基礎。
(Helen在為同學們做演示)
中式學校和英式學校有太多不同之處:
比如,國内老師通常在講台上以灌輸知識為目的不停地講解,而英國老師會留出半小時的時間來讓學生能自由提問,就算沒有問題也給足時間在課堂上消化知識。
中國有統一的課本,而英國卻很少使用課本,英國的老師經常會發電子版或者複印件給學生。
中國課堂上的老師往往在唱獨角戲。而英國課堂則通常都是讨論不斷,英國課堂上,老師更多的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會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自己探索。
中國的考核通常都是以考試的方式進行,而英國的考核方式通常是寫論文,或者小組項目的形式。
中國老師對作業的安排很嚴苛,作業量大,而且要求學生獨自完成。在英國,老師會更注重團隊協作,更喜歡學生在讨論和協作中完成作業,隻要有新的想法,隻要有思維的訓練,作業的對錯都沒有關系。
從去年11月開始,UICA啟動了它的個性化教學項目——“獨角獸計劃”。每一名學生從《學習進展水平報告》、《學生自我評價量表》、《三個月能力提升個性化提案》等一系列量表開始,開啟他們的個性化學習之旅。
教學和學生中心的教員圍繞這些學生展開多輪内部調研,包括了學生的課堂狀況、學習進程水平、日常測評成績、人際關系、家庭支持度等等。
授課老師将會把學生的上課狀況,詞彙句式等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他的優勢和弱點、學科水準等等數據呈現在一組《學習進程水平報告》上,并在接下來的三個月乃至一學期當中,幫助學生實施能力提升。
“知識成果鞏固日”就是獨角獸計劃第二階段的實施策略之一。接下來,UICA還将利用小長假、暑寒假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成果鞏固,幫助學生在“趕路”的同時,将所得沉澱下來。
每一段學習,都像海螺的圈一樣,既是起點又是終點,不斷循環。
每個學生都需要作為完整個體對待
知識從來都是網狀結構的,要通過理解、反思、深度思考、創造去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循環。學習,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隻有依靠學習者自己去走完,其他人都是欣賞者、促進者、合作者、資源提供者的角色,每個人需要的、得到的又不盡相同。
作為老師要反思的是:在我們所創造的學習成長環境中,孩子們究竟是一個單純的信息吸收者,還是一個思想創造者、動手實踐者?我們是不是在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并且幫助他們保持學習的熱情,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孩子們的學伴“小花生”,誰見到它誰就是Lucky boy)
美國教育家卡爾·羅傑斯在《自由學習》這本書裡,提出了有意義的學習的四個方面:
1、個人的卷入程度:即整個人的身心,包括情感和認知,都成為學習的一部分;
2、自我主動投入:即使刺激來自于外部,探索、接觸以及理解和掌握的願望卻發自内心;
3、滲透性:它引起了學習者在行為、态度,甚至人格上的改變;
4、學習者對事件的評價:學習者清楚學習内容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能否将他引向想要了解的領域。評價的核心在于學習者自身。
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相比于“怎麼教”,更重要的是“怎麼學”。
有意義的學習不僅僅是 learning by listening to teacher,而是會更多地體現在 learning by doing ,by making, by creating, 甚至 by earning。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說:“真正的旅行并不是用同一雙眼睛經曆過一百塊不一樣的土地,而是通過一百雙不一樣的眼睛看同一塊土地。”
一種理想的教育,也理應是讓每一個學習者都被平等公正地對待,幫助他們自由地成長。
我們要做的是把每一個學生、孩子都當作一個完整的個體來對待,和他們建立真誠互信的關系,并為他們的學習構建一個安全試錯、充滿支持的環境。
畢竟,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獨立判斷力,培養自由人格,等到年輕人成熟起來,能夠在屬于他們的時代裡,依照性情,去獲得自我的喜好,過上一種有充實意義的生活。至于什麼有意義的生活,則并不由教育者決定。
個性化教育要從“重新認識孩子”開始
如何在家指導孩子的學習?
比成績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這項能力
學習,是一場關系的重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