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同學和我一樣的,在剛畢業的時候,對于金融行業内的職級稱呼搞得雲裡霧裡的。
那對于非行業内的人來說就更亂了,一會兒A、VP、MD,一會兒保代、準保、部門負責人,一會兒承攬、承做、承銷,一會兒前台、中後台等等,不過說實話要搞懂券商、投行、商行的頭銜,真的是有點難啊。
之前經常是參加一個金融民工的活動,收了一堆名片,上面印着各種頭銜:“執行總經理”、“董事總經理”、“高級副總裁”、“高級經理”......
還有就是看起來年紀輕輕的,個個名片上都是副總裁級别的。
對于當時一個小喽啰的我來說,這一個個的title看起來都很厲害,後來才知道并非如此。
具體金融的職級到底是怎麼區分呢?本篇文章就金融的職級情況詳細說說。
一、 金融的職級有多浮誇?
在中國給頭銜給的最高的有兩大機構。
一是投行。
二是理發店。
“先生/小姐您好,請問您有熟悉的發型師嗎?”
“沒有。”
“好的,那我幫你安排一位吧,請問您是高級發型師呢,還是技術指導呢,還是藝術總監呢,還是首席呢,還是店長幫你做呢?”
“MMP”
還有,據說頂尖外資投行,為了承攬國内某大型國資企業的融資項目,派出了老外MD前往洽談,還特地帶上了中國面孔的SVP。
國企領導也很重視,董事長親自迎接。等正式一見面,董事長拿着手中的名片,有些詫異,但立馬做出了反應,緊緊抓住“高級副總裁”的手,激動的說:“您正是中國之光呀,這麼年輕就做高管了!”旁邊的董事總經理一臉黑線。
因為D翻譯有的券商是翻譯成“總監”,但是對于有的實體企業來說,總監确實比副總裁要低呀!所以确實是經常有上市公司領導,以為副總裁,要比總監要高的。所以團隊長D經常都是要一臉黑線。
所以D還是要翻譯成董事/業務董事,聽起來才牛B一些。
還有那一個個的字母前綴,很容易把人搞暈。
MD聽上去總像是罵人的話,ED就更有點難言之隐的味道了,聽了忍不住想送上瓶萬艾可。
Associate和Analyst聽上去道貌岸然、一本正經的樣子。
VP和SVP倒是顯得霸氣側漏,有點夜場VIP包房的感覺。
這麼一解釋,銀行券商這群人湊在一起,就有些朋克的感覺了,而他們自己也陶醉其中,貫穿金融民工們職業生涯的,就像一個升級打怪小遊戲,一級一級,拾階而上,有時揚鞭策馬,有時候也膽戰心驚。
而内部頭銜,有些銀行執着地用着band,後面挂的數字越小越好,正數不夠用了,還可以加負數。有的銀行癡迷地用着M,後面挂的數越大越好,一直到正無窮......
本土化的主任、處長、行長因為聽上去太沒有國際範兒,都被一個個五花八門的洋頭銜取代了。
一個行有一個行的叫法,這種事情有時讓深知銀行内幕的獵頭都很崩潰,更别說圈外人士了。
二、 金融裡常見的職級體系 ?
無論是外資投行,還是我們國内自己的投行,目前大多都實行得是MD職級體系。MD職級體系起源于華爾街的投資銀行,也是目前國際投行對人員職級管理的通用做法。
一般來說,外資的投行内部的職級會有以下這麼幾個劃分:Analyst → Associate → VP(Vice President) → MD(Managing Director)。
Analyst:投行中的Analyst,一般都是為各大院校應屆生準備的一個2年的program。
表現頂尖的人才有機會在兩年後繼續留在公司,更有可能再過一年就被升職成為Associate。也就是說,你進入投行要是能待夠三年,大概率是會晉升到Associate的。
Associate:Associate,可以說是投行中的ladder角色,或者說是Analyst的進階版本。這個職位要麼是從Analyst晉升而來,要麼是公司從各名校招入的MBA學生。一般來說,你需要在Associate這個位置上工作3年左右才能升職成為VP。
SVP類似于公務員系統裡面的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處級以下)甚至更低,VP介于副主任科員到科員之間的,不能更高。
大多數國内券商都是國企,就是有行政級别的,銀行就是了,比如農行行長去證監會或者保監會當領導,所以高階領導的級别是可以互相認領的。
粗略推理過程:申萬宏源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為例上級單位分别是中央彙金公司、上海市國資委。
前者上一級主管單位是中投公司,正部級單位,中央彙金公司領導是副部級的。所以中央彙金和上海市國資委應該都算是副部級單位或者更低。
這兩家證券公司大概就是司/廳級的的,總經理相當于廳局級的,旗下業務線的分管領導就是處級的,投行這邊業務線分管領導至少都是MD。
中國證券公司裡面(有一些公司是沒有ED的,有一些是沒有SVP的):MD>ED>SVP>VP>SA>A,所以假設MD是正處或者副處的話,那麼SVP和VP就類似于正副科,甚至更低。
考慮到投行在VP、SVP級别的更多的都是大兵,基本上自己還是要幹活的,不是管理職能,一般SVP可能管個三四個人或者一個人都不管的光杆司令,所以和部委裡面的副主任科員差不多吧。
VP的話就應該是介于副主任科員到科員之間的一個崗位。所以看到别人名片上寫着VP(Vice President)直譯過來是副總裁的話,可以聯想到你剛考公務員就會給這個級别。
1、投行
起步崗位/底層幹活——Analyst(AN,分析師)、Associate(A,經理/項目經理)、Senior Associate(SA,高級經理)。
很多券商的起步不一樣(就是應屆生給的職級),大部分都是A開始的,少部分是SA起步,極少部分是AN起步。
像比如說中信就是SA起步的,我老領導分享他當年相親成功的故事(他娶了位空姐),說回來問老婆為啥當初看上自己。
對方答曰:“不就看着你年紀輕輕已經是高級經理了麼。”
另外像招商就是AN起步,非常坑爹,導緻很多人社招跳槽的話都非常不好接受,因為在招商同等工作經驗,給的職級叫法,就是低。
靠,很多人跳槽,不升也就算了,感覺在降自己的職級。我尼瑪已經是堂堂副總裁了,你讓我重新當高級經理?!一般心裡無法接受。
Title這玩意,所謂由低到高确實爽,由高到底忍不了。
小頭目/執行負責人——Vice President(VP,副總裁)、Senior Vice President(SVP,高級副總裁)。
有的券商會設置SVP,有的則可能隻有VP。比如說中信VP是3級,再升名片就可以變一下,加高級兩個字,感覺整個人都高級了不少。但有的券商VP是5級,也就是晉升D之前,沒有SVP這個中間職級。
在有的券商,SA起步的,SA3級,一年一升的話,最短工作3年是有希望晉升VP的。但如果起步直接是A,甚至AN,那麼VP相對就含金量高很多了。
中層幹部/團隊長——Director(D,董事/總監)、(ED,執行總經理/執行董事)
基本上在絕大多數券商,D這個職級都已經算中層幹部了,要管理團隊和承擔業績指标了。如果投行開什麼比較重要的會議,基本上會要求中層幹部到場。
ED往往是D這個級别的升級版,差異可大可小。往大了去說,可能從帶一個小團隊,到變成了帶好幾個小團隊。往小了說,也可能就是當D有段時間了,稍微資深一些,能多承擔一些指标,但也就還是團隊長的角色。
ED已經算職級相當高了,當MD不是一般人能當的了,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養活一個大部門。
所以ED算是很多人在投行有可能在承攬能力沒有那麼強大的情況下,當上最高的職級了。(基本上也要承擔承攬壓力,但怎麼說還是有MD罩着)其實如果翻譯執行董事還好,翻譯成執行總經理,很多不懂的企業都以為大Boss來了。
最後,部門領導/負責人級别——Managing Director(MD,董事總經理)
如果在職級沒有注水的情況下,這個級别已經相當高了。當然也有少部分小券商MD一大堆。
正常情況下,就是部門負責人的地位。每個部門就隻有1-2個MD,另外一個叫B角或者聯席負責人。
比如這一家投行的SVP,可能相當于另一家的D,去了别家則可能又相當于ED...Analyst → Associate → Vice President(VP) → Senior Vice President(SVP) / Director → Executive Director → Managing Director(MD)→ Par → Head
投行裡面的晉升有這樣兩個特點:
低級别職位以經曆為主要衡量标準;
高級别職位以能力作為主要衡量标準。
什麼意思呢?就是在投行中,從Analyst到Associate再到Vice President,是一個“穩穩地刷經驗、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過程;
從VP往上開始,就是各憑本事了。你能力強,你才有可能成為MD。所以你經常會在投行中發現有的VP已經是一頭白發的大叔,而有的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成為MD了。
投行各個職級的工作方式,大概是這樣:
D以上職級對接 —— 客戶的董事長、總經理
SVP/VP職級對接 —— 客戶的财務總監、董事會秘書
SA以下職級對接 —— 客戶執行人員
對四大行、三大油這種重量級客戶,投行高層會親自出動:
投行董事長、創始合夥人之類的大老闆對接 ——客戶的董事長、總經理
MD對接 —— 客戶的财務總監、董事會秘書
ED/D/SVP/VP/SA等等對接 ——客戶執行人員
2、商業銀行
國内商業銀行,大部分是沒有跟進這個體系的。
主要是裡面等級森嚴,要是老搞的大家都聽起來牛逼轟轟的,你讓各路行長威嚴何在?對于銀行來說,基本上你叫人家“某某行長”,就是讓人非常受用的叫法了。
畢竟一個小支行,帶幾個櫃員客戶經理的,也是行長。上面還有區支行,也有行長,再上去還有市分行,再上去還有省分行,再上去還有總行。
這裡大大小小的行長副行長,其實不少。但其實差距還是非常大的,銀行一般會設置十幾級行員的這種叫法。
比如說設置12級行員,總行行長是1級,或者12級。(有的是按最小的最高,有的是最大的最高)依次對應實質上的職級,工資和地位都是對應的。另外總行分行會有很多一級部門二級部門,各種經理/高級經理/總監/副總經理/總經理的叫法。
對應不同的行員級别。比如說某股份制銀行,一共12級,行長是1級行員,分行的部門領導大概是5-6級行員,就算正式進入了商業銀行的中層幹部以上了。(應該對應着投行D級幹部以上)
3、PEVC
大部分國内的PEVC不會設置像投行這麼多的職級。不排斥有些機構會學着裝B。有的是券商直投,跟投行定職級體系很像,也有可能。
反正大部分就投資經理,然後投資總監,再接着差不多就合夥人了。(頂多中間每個加個啥“高級”;反正人沒多少,搞個三六九等,也沒啥意思)像我之前在券商系的PE,因為名片是印的VP,所以還是占到了便宜。
(因為投資機構一般不按照投行的職級走)所以出去換名片,人家都是“真厲害,年紀輕輕就是高管了。”一般呵呵笑之。
某次見一個比較大的上市公司董事長,人家也是來了這句,我不敢怠慢,馬上說“看着年輕而已,實際上孩子都好大了。”(實際上當時還沒有孩子,為了裝老)
三、 為什麼職級要這麼定?
外人對投行最津津樂道的就是無比fancy的職級系統,這套華爾街投行琢磨出來的眼花缭亂的頭銜也逐漸成為了國内投行乃至金融行業其他領域的職級分類标準。
除了A、SA、VP、D、ED、MD的英文直譯都是非常吓人的職銜,這主要是出于投行初級員工就要出去和企業高層打交道、為了表示尊重一般要用比較高的頭銜的考慮。
對于一個剛剛畢業的實習生來說,有了這個頭銜,不僅僅提高了自己的身份,而且我和項目的高管打交道,有了職級也是尊重客戶。
實際上這些頭銜和阿裡的P1-P12或公務員系統的科員、科長、處長一樣,僅僅是一個職級系統,與頭銜本身的名稱沒什麼關系。
這些英文名的本意在國内也顯得有些不接地氣,券商投行一般翻譯為經理、高級經理、副總監、總監、執行總經理、董事總經理等更顯得高級的名稱。
不同券商會對職級進行不同對細分,比如分成A1/A2、VP1/VP2/VP3,或者加上過渡性職級EVP、SVP等等,以适應實際需要。
通常而言,從A入行,平均每2-3年會有大職級的提升,而從D開始一般認為是承做與承攬職能的界限(當然現實中沒那麼簡單),往往會有一定标準而非簡單的年資積累。
舉個比較常見的例子,一個應屆生進入投行,本科生是A1,碩士是A2,博士或者準保(有的券商有相關制度)是SA1,而注冊保代後可能就會調整至D,最高的MD職級一般與部門總經理對應。
中間的職級總的來說和資曆相關,但升遷速度也受績效影響,業績突出或者跨級跳槽可能職級就會長得很快。
許多其他行業從業人員通過社招轉入投行,30多歲從A開始幹,不得不說這個行業真的有能力還是能發展得很快的。
但職級畢竟隻是級别序列,和地位、薪酬高低沒有直接聯系,很多大牛部門的負責人還是ED,而老資曆員工職級是MD卻不負責部門事務的也不少。
進一步,不同券商間的職級也沒什麼可比性,比如某大平台的部門負責ED實際掌握的資源遠超小券商MD,VP升D也是獨木橋而不像許多事業部券商原則上注冊保代直接調D,早幾年外面券商跳進大平台還有要降一級職級的……
因此職級、職務更多隻是個參考,不同體量與系統的券商可能對崗位也有不同的劃分方法。
職級title給得極高,不過是滿足客戶或是标的企業的虛榮心,所以說不要因為一個tittle就覺得自己很牛B。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