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對我們中華民族有着重要的影響,在儒家文化中有六德、六行和六藝。六德指的是智、信、聖、仁、義、忠;而六行指的是孝、友、睦、姻、任、恤。六藝指的是禮、樂、射、禦、書、數。關于六德,大家都已經爛熟于心,也比較好理解,而六藝其實是古代學子必備的6種技能。那麼,今天筆者就跟大家聊一下“六行”。
所謂六行簡單來說,就是孝道、友善、和睦、婚姻、信任和體恤。但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筆者将這六行進行簡單地“組合”。
孝道與體恤
之所以把這兩組詞放到一起說,是因為“孝道”是優秀文化中最重要的結晶之一。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孝順父母一直都是我們反複強調的,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義務。動物界都有跪乳之恩,何況擁有“七情六欲”的人呢?孝道作為人倫中最重要的一環,是維系家族與親情之間最重要的紐帶。
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在所有的善舉中,孝道是排在首位的,衡量一個人品德是否高尚也要看這個人是否是個大孝子。
那何為盡孝呢?有些人可能會說,讓父母吃好、喝好、穿好、睡好,這就是盡孝,其實這很片面,因為絕大多數父母并不貪圖你物質上的“回報”。
在《禮記·祭義》中,曾子有雲:“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句話的意思是:孝道有三個等級,最高級是在言語、行為和内心都能夠尊敬父母。其次便是不打罵父母。而最底層才是給他們養老送終。
當年,曾子說完這句話,弟子轉頭就問了一句:“老師你應該當是盡到孝道了。”曾子說:“哪來的話,君子的孝道,是秉承父母的意願做事,把父母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給做了,同時還不能讓父母替自己擔心。我隻不過是做到了最底層的孝罷了。”
對比這三層意思再加上曾子所說,其實就明白了,在很多人眼中,物質層面隻是盡到了最基本的孝道。現在很多人連最基本的孝心都達不到。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把年邁的父母直接就“扔”到養老院,然後付點錢還心安理得。這樣的“孝道”放到古人眼中,實則是一種不孝。
欲做事先做人。試想一個人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愛”,他會“愛”别人嗎。所謂體恤應該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不應該單純地站到自己的利益上考慮問題,要多方位,換角度思考。
比如兩個孩子打架了,家長去了之後不教育自己的孩子,反而互相指責對方,結果本來一件很簡單的小事,演變成為大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如果家長們能夠各自批評自己的孩子呢?不僅能夠迅速化解矛盾,還能起到良好的榜樣,讓自己的孩子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這裡跟大家說句掏心窩子的話,盡管我們在生活中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但也要多抽點時間回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不需要給任何的物質,隻要自己人到了,你的父母就不會失望,千萬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再追悔莫及。
友善與和睦
友善這兩個字其實可以分開來看。“友”是友好,這是一種待人的具體的表面行為,而“善”是善良,即心存善念,它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内心的态度和情感。
如果隻有“友”沒有善,那就是一種“僞善”,這樣的人其實很虛僞,僅靠“友”來安慰自己的内心,就像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幫助了别人,卻埋怨别人沒有感謝自己一樣。
友善最難的地方在一視同仁。
有些人對自己喜歡的、認可的、敬重的往往就能表現出很強的耐心和熱心腸,從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能體現出“友善”二字,還有些人對于那些有錢、有勢的人則更加上心了。這種表面上的友善,有時候并不是真正發自我們的内心。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當大環境擺在那裡的時候,每個人都會不自覺模仿别人,這種“模仿”就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樣,對一個人本身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時候不受大腦的直接控制。就比如在企業上班,突然遇到領導,或者遇到領導跟自己談話的時候,你會畢恭畢敬。這種行為也不能怪自己。
《論語》中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對人有益的朋友的特點是“友直、友諒、友多聞”,也就是正直、誠信、博學多識的朋友;對人有害的朋友的特點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通俗的來講就是一味谄媚逢迎的朋友,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總是花言巧語無所實際行動,這種人的友善是虛僞的。
人的一生遇到的人絕不僅僅是“益友”,也不全是“損友”,還有“尋常人”,我們都應該一視同仁,友善待之,這是一種好的為人處世的原則。比如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人、容易忽視的人,甚至是在工作中與自己意見不同、志向不同的人,亦或是學問水平、職位成就、生活質量都不如自己的人。
隻有做到對所有人都能夠一視同仁,才是真的友善,也隻有“友”和“善”才能讓自己與身邊的人保持長久和睦的關系。一個人不怕犯錯,就怕犯錯之後不坦白,不反省自己。
有朋友看到這裡可能會擔心,若是自己的友善沒有得到對方的認可怎麼辦?無可厚非,做好自己就行了。所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你的“友善”隻會成為自己的一大優勢。
北宋著名隐逸詩人林逋,在《省心錄》中特别提到,“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意思就是,家庭内部和睦,家業就會興盛,與外人能夠和睦相處,事業就會成功。而要想和睦,就首先學會友善,這就是二者之間的關系。
信任與婚姻
在儒家六行中,可能唯獨“任”的争議比較大,有人認為任用的意思,也有人說是責任、相信的意思。其實不論是信任、責任,還是任用、誠信,他們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任,信於友道也。
儒家文化一直強調做人要誠實守信,尤其是對衡量一個人是否為君子的要求頗高。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強調,人與人之間交往,首先要互相信任。如果失去信任,談何溝通?
古語雲: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人沒有誠信,就不能立足于社會,做生意沒有誠信,早晚會關門歇業,一個國家沒有誠信,國力早晚會衰退,比如現在反複無常的“米國”。一個人如果不講誠信,不講信用,那麼《狼來了》的悲劇将會在這個人身上不斷地重演。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那就失去了立足的價值,更不知道這個人還有無可用之處,所以在古代,那些翩翩君子都很注重信用,所謂一諾千金就是這個道理。而這個道理,不僅僅是在古代,放到當今“信息化”的世界,仍然是永恒不變的真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絕不能失信于人,尤其是生意人。一旦答應對方的就要做到,否則就不要輕易開口允諾。因為一個毫無誠信的人,慢慢地就會被孤立,即使你的能力出衆,也将寸步難行,終究一事無成。
“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以誠信待人,天下都相信你,不以誠信待人,就連自己的妻子都會懷疑你。一個值得他人信任和依賴的人,身邊的人也都會願意與你打交道。
婚姻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婚姻是否美滿決定着一個人後半生的幸福,(寫到這裡,奉勸未婚人士,擇偶一定要慎重,閃婚有風險,結婚需謹慎。)起碼要對雙方的脾氣秉性有所了解,然而就算這樣,也不能保證,因為有些人婚前和婚後判若兩人,很多不幸的婚姻都是一步錯、步步錯。
當兩個人邁入幸福生活之後,夫妻之間要有最起碼的信任,這一點很重要。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感情破裂的,夫妻間的不信任,導緻二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最終導緻婚姻流産。
儒家的六行、六德,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說句實話,其實就是從“仁義禮智信”中衍生出來一套理論,換湯不換藥,能完全做到的這些恐怕還真的不多。
縱觀孔子的一生,其學術主張中最重要的部分應該都在“仁”字上,而仁也是現如今道德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過話又說回來,孔子的主張核心到底是什麼,至今争執不下,沒有統一的定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