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數概念"的發展與漫長的人類"自然數概念"的發展所走過的道路是相同的。為了更好的了解兒童"自然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以實施有效的教學,就有必要了解人類"自然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自然數的概念和計數法遠在有文字以前就發展起來了,我們有理由說人類在最原始的時代就有了"數"的意識,至少在為數不多的物品(5個以内)中增加幾個或拿走幾個時能夠辨認其多寡,這一點在兩歲多兒童中也是非常明顯的。
圖(7—1)
由于沒有文字以及記載文字的材料,在原始時期人類到底是如何認識數的,我們現在隻能進行猜測。一般來說,人類"自然數的概念"的形成過程主要經曆這樣幾個階段。
①"集合"的階段
原始人首先有了"集合"的概念,例如天空的星星、獲取的獵物等,至于所了解的集合有多少個元素,則不太清楚,他們對集合元素的了解是通過集合中元素的"質"的特征了解的。例如,原始人打獵時帶着獵狗,他們雖然不知道帶的獵狗有多少隻,但如果丢了一隻他們還是知道的,他的"知道"是通過狗的顔色、皮毛、大小等特征了解的,而不是狗的數量。人類對"集合"概念(尤其相等、大于、小于等概念)的形成早于"數"的概念的形成。即使沒有"數"的概念,人類仍然可以進行大小、多少的比較,數概念還沒有抽象出來,更沒有專門的名詞與之對應。
②"手指數"階段
随着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類不僅需要認識集合,而且還要能再現它們,這時就出現了所謂的"手算"。原始的記數方法是使用"算籌"以一一對應的原則進行的。"算籌"先是人的手指、腳趾或身體的其它部分器官,例如,每有一隻羊就扳倒一根手指,人體曾被當做計數的工具,是計數的标準集合。這一點在一年級兒童身上表現的淋漓盡緻,這就是文化遺傳。随着數量的增加,手指等人體器官不夠用了,人們就用石頭、木棍等,或者在繩子上打結,在石頭、木頭上畫"道道"。
③"群"階段
随着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一些物體開始聚集為一定的集合,構成一群。例如,筐子——每10個一堆,椰果——每100個一堆,并給它們特殊的名稱,例如,"十"、"打"、"籮",但還沒有專門的數量名詞稱呼這些具體的數目。也不是所有的這樣的集合都有特殊的名稱,有特殊名稱的隻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群"。這時"數"還沒有從對象中抽取出來,但人們已經意識到某個集合的"數量"方面的意義。
④"結繩數"階段
随着經濟和商品交換的發展,物體群中的一個變成了其它群的比較或測定的标準或尺度,成了完成貨币職能的特殊形式,例如"動物群"、"貝殼群"。後來,這些群就作為"标準數量",其數量方面占優勢而不是這些群的物體名稱本身,這樣就逐漸産生了數的概念和它的名稱。例如,"手"不僅僅表示"手"、五個手指等,更重要的是表示"5","手"越來越具有數量的意義。其它物體的集合就要和這些"标準群"進行比較産生"數"的概念。後來,在數學史上把這些标準群叫做"結繩數",例如1、2、5、10。
⑤"計數"階段
經濟的發展需要越來越準确地确定數量,僅僅有結繩數還不夠。結繩數之間還需要有新的數,這樣就産生了"算法數"。例如,羅馬數碼中的結繩數Ⅴ(5)、Ⅰ(1),算法數是Ⅱ(2)、Ⅲ(3)、Ⅳ(4),Ⅲ(3)是Ⅰ(1)的三次重複,Ⅳ(4)是五減一。也就是說,算法數是通過對結繩數的加減計算而得到的新數,這一點在羅馬記數體系中最明顯,并且在語言表述中也最明顯。例如在羅馬記數體系中,18就叫"二十減二"。上述的概念的發展經曆了數千年,其後數的符号表示即各種"數字"的形成又經曆了數千年。
小數點兒說: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剛上小學的兒童有很多還是處于"手指數"的階段,這一點在"數數"和"計算"兩個方面都表現的非常明顯。但由于我們現在有非常方便的文字和符号語言,學生在這兩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因此學生形成"自然數概念"所花的時間要短得多。兒童學習“數數”和“計算”的過程微縮了人類“自然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學生用很短的時間經曆感受數的概念的發展,一年級小學生在數數和計算時的手指數是曆史文化的遺傳,更是教學的起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