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古人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雖然君子最開始有指代君王的含義,但是随着時間發展與思想變化,最終演變成了一種對高尚人格,以及道德行為的敬稱。
《論語》中記錄了儒家學派對君子的闡述,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段話的含義其實非常明确,說的是一個人的性情,如果太過直率就會顯得魯莽;特别講究禮儀仿佛又很虛僞,隻有性情、禮儀兼備之人,才配得上君子的稱号。
儒家學派亞聖孟子曰:“君子有三樂”,到底是哪三樂?今天聊聊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君子有三樂”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全文為: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說白了就是樂家、樂心、樂教,家庭和諧、内心坦蕩、教書育人,才是人生中最值得高興的事情。
第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既然可以與孔子并稱“孔孟”,并位居于孔子之後列為亞聖,就說明孟子對儒家學派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他提出的“君子有三樂”觀點,其實也是對孔子“君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所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簡單說指的是父母身體健康,而兄弟姐妹也安然無恙。對于一個人來說家庭平安,就應該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
因為家庭作為每個人的避風港,一旦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那麼對個人發展也會有一定影響。
《論語·裡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說的作為兒女一定要盡心盡力的孝敬父母,在父母活着的時候,盡量不去太遠的地方。
當然,孔子也不反對為了個人理想,或者說有明确的目标之後,遠走他鄉去努力奮鬥。
因為父母是家庭的核心成員,無論家庭中有多少兄弟姐妹,一旦父母過世之後就會四散而去。
而父母健在則家庭安定,這樣自己才能無後顧之憂。所以孟子才強調家庭平安,乃君子的第一大樂趣。
第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簡而言之上不愧對于天,下不愧對于人,這就是君子的第二大快樂。這句話說白了就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問心無愧。
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作為君子隻有内心無愧,或者說在道德上沒有欠缺,才會受到世人的尊重。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一代奸雄,雖然他曾為了統一北方做出了巨大貢獻,并且在文學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但是他卻聲名狼藉。甚至在當時就有很多文人,當面或撰文辱罵他是漢賊。這其實與曹操不顧德行有很大關系,很顯然曹操并非君子。
他的所作所為可謂愧對于良心和天地,這在儒家學說中就是“非仁”。也就是說曹操沒有一顆仁愛的心,所以他根本感受不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快樂,而這又是儒家對君子最苛刻的要求。
孟子作為一位大教育家,對教書育人方面更是不遺餘力。成語“孟母三遷”中的主人公,就是儒家亞聖孔子本人。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對教育的執着,應該也與他小時候的經曆有很大關系。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快樂,也說明孟子對教育的重視。
在教育方面孟子繼承了,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思想,并對其進行了繼承和發展。
他提出應該将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就是這種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
孟子作為一個學識淵博,見識獨到、德行兼備的聖人,希望能夠将自己的畢生所學,都教給自己的學生乃至全天下的孩子。
但是單憑一己之力,又怎麼可能做到呢?相信大家都知道《傷仲永》中的核心思想,方仲永天資聰穎、天賦過人,但最後卻敗在了不繼續求學上,最終淪為了一個普通人。
所以孟子提倡的最後一個“君子之樂”,實際上也道出了天賦和努力的關系。一個人即使特别有天賦,但是後天努力或教育不足,那麼也無法繼續提升個人才華。所以君子應該将教書育人,或者說學習成一種樂趣。
結 語孟子提出的“君子有三樂”,與現實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聯系。父母健康、兄弟和睦,才能讓一個人毫無羁絆;而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才是成就大事的基礎;更為重要是還要懂得教育與學習的樂趣,這才是君子應該懂得“三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