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成都長江宜居公園

成都長江宜居公園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2 10:12:39

川觀新聞記者 張紅霞 成都觀察 牟峪興

潺潺流水一階又一階地滑入“魚鱗”般的水池格,通過沉澱、吸附、氧化還原、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得到淨化,成為不易滋生蚊蟲的活水、淨水……

成都活水公園,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生态為主題的城市生态環境教育公園,也是今年7月重新改造後亮相的成都首座“無蚊公園”,在這個國慶假期吸引了衆多市民、遊客前來打卡。

川觀新聞記者了解到,10月1日至3日,這裡日均遊客超萬人,加上“夜遊錦江”國慶新開的活水公園線路,晝夜遊客總數3天超過5萬人。

活水公園,誕生于1998年,由美國環境藝術家貝西·達蒙創意,由中、美、韓三國專家共同設計完成。公園是在當時成都推進了5年的“府南河整治行動”尾聲建成的,這一聲勢浩大、動員全市人民廣泛參與的整治行動,使得“錦江春色回天地”,也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環境獎,更在此後24年間開啟了成都持續治理水生态,追求宜居的城市環境之路。

成都長江宜居公園(江河上遊看變遷)1

錦江春色回天地。周筱華 攝

活水公園的故事:煥新歸來 再啟零碳新章

說起當年活水公園的誕生過程,成都市城市河流研究會副會長田軍記憶猶新。

1995年,一位名叫貝西·達蒙的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環境藝術家來到成都,發起“水的保護者”宣傳活動,并在府南河畔進行多次以喚醒環保意識為目的的行為藝術。在田軍的推薦下,正在進行府南河綜合整治的成都市接受了貝西·達蒙提出的建設一座水保護主題公園的構想,并引入府南河水,仿自然生态系統,利用濕地塘床和各類植物進行淨化,成為一個水生态治理的“活樣本”。

今年7月29日,已經25歲“高齡”、略顯陳舊的活水公園經過數月升級改造,以“無蚊公園”的面貌重新亮相。

成都長江宜居公園(江河上遊看變遷)2

成都活水公園。李強 攝

活水公園工作人員向遊客介紹:本次修複整治項目邀請了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團隊參與,按照“零碳公園”的理念建設,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從規劃設計、材料、施工、環境維護和更新5個方面,全面分析活水公園整個生命周期的碳足迹。

活水公園内分布的多個點位碳足迹檢測系統,是國慶遊客們好奇不已的新鮮事物——它們實時檢測着園區内碳足迹及碳排放的情況,并将數據傳輸至後台。通過園區主入口的展示大屏,可實時看到公園的碳排放量、碳彙量數據。

“零碳”的奧妙,在于活水公園獨具匠心的魚形設計——河水從“魚嘴”流入,經過厭氧沉澱池、水流雕塑、兼氧池、人工濕地塘床系統等水淨化系統,水質由濁變清,淨化後的河水流經“魚腹”“魚尾”重歸錦江,遊客可放心在這裡開展親水、戲水活動。

“無蚊”的機巧,在于新安裝于園内各處的50餘台空氣捕蚊機,其在全球範圍内首創了僅使用自然空氣就能捕滅蚊子的技術,滅蚊過程不産生任何化學污染、光學污染、噪音污染。

活水公園煥新歸來,再啟零碳新章,成都人的親水記憶更加鮮活了。

桃花水母的故事:水體由濁變清

這個國慶節,成都市錦江區大觀堰生态公園多了許多喜歡研究水生物的小學生,他們結伴而來,帶着專業的捕撈工具,對巡邏的河長們說:“叔叔,我們不是來釣魚的,隻是想看看傳說中的‘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這個名字讓河長李偉有點懵了。一番了解之後,才知道這是一種在淡水中生活的水母,形似花開,對水質要求很高,是世界級瀕危動物,被稱為“水中大熊貓”。去年9月,有市民在公園河裡發現了它們的身影,一時成為新聞。

成都長江宜居公園(江河上遊看變遷)3

出現在大觀堰生态公園的桃花水母。

除了桃花水母,還有矶鹬、三趾鷗、猴面鷹等珍稀動物重現錦江。去年4月,成都市民付君清創建了“成都菜鳥”的視頻号,專門拍攝錦江河畔的生物,夜鹭、白頭鹎、娃娃魚……他驚喜,觀衆也驚喜。有調查顯示,錦江黃龍溪魚類種類從“十三五”初期的23種增加至49種。

生态錦江正逐步重現。來自成都市水務局的數據表明:錦江流域優良水體率從2016年的69%提升到2022年1—5月的100%。2020年,錦江國控黃龍溪斷面水質自有監測記錄以來首次達Ⅲ類,并連續23個月保持穩定至今,在全國率先實現特大型城市河道水質從劣Ⅴ類提升到Ⅲ類的重大突破,成功創建全國第一批示範河湖。

在這背後,是成都的治水有方。2017年,成都全面構建“三級黨政領導,四級河長管理”組織體系,全面啟動錦江水生态治理,按照“一年治污、兩年築景、三年成勢”的目标,狠下功夫,重拳治水。

5年來,錦江流域内2368名河長依托“成都e河長”APP累計巡河93.1萬人次,解決涉河問題3.05萬個。強化排口監管,錦江幹流1201個排口實現智慧監控全覆蓋,确保污水不下河。

錦江公園的故事:一江春流繞蜀城

國慶長假,許多成都人把親水遊作為了度假方式。一條錦江穿蓉城,23個公園在水邊。活水公園是其一。

錦江,古稱“濯錦之江”,起于都江堰,于雙流區黃龍溪出境,有府河、南河兩條幹流,全長150公裡,是成都的“母親河”——流域面積占全市14%,承載了全市約46%人口和約77%的GDP。

2017年底,成都啟動打造錦江都市濱水公園,是“府南河整治行動”之後,錦江全流域的生态治理綜合行動。

錦江公園不僅承載着成都的厚重曆史,還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目前,錦江都市濱水公園形态已基本呈現,沿線串聯起三國、詩詞、十二月市等傳統文化資源120餘處,以“主題集市 蜀都韻味 水岸生活”的方式還原“水岸街坊船,錦江不夜天”勝境,繪制出老成都、蜀都味、國際範的生活美學地圖。

成都長江宜居公園(江河上遊看變遷)4

夜遊錦江。錦江綠道公司供圖

“一江錦水、兩岸融城”,幸福錦江漸漸展露雛形。今年春季,都江堰至黃龍溪錦江綠道已全線貫通,串聯沿線23個公園和12個景區,打造濱水慢行街和特色街區31條,新增濱水開敞空間8萬平方米。

國慶期間,“夜遊錦江”再添新增5艘快艇和8艘各具特色的主題遊船。據錦江綠道公司提供數據:10月1日至3日,“夜遊錦江”乘船體驗遊客約4000人次,活水公園、成華公園、東門碼頭、音樂廣場、石牛堰碼頭及沿線商家接待遊客總人數約13萬人次。自2019年4月25日試運營以來,“夜遊錦江”共計接待遊客500餘萬人次。

(視頻鳴謝:錦江融媒體中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