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1186天】
言論的自由
不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而是不想說什麼
就可以控制自己不說什麼
讀《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
意指孔子對于這些怪,力,亂,神的事情,從來都不說,别人讨論的時候他也不參與。
樊登老師解析說:
一個人管好自己的言談舉止很重要,語言會影響到思想,思想會影響到行為,行為會影響到習慣,習慣最後變成命運。
說話負責任,對個人而言非常重要,不明白的不亂說,有争議的不妄論,不仁義的不宣揚。對怪,力,亂,神,孔子的原則始終是存而不論,可以有,但不讨論。
想想日常的言行,在與人的交談中,為了合群,說過很多不恰當的言辭。少年為了合群,說一些粗口,或是似懂非懂的流行語。成年人也沒有好太多,人雲亦雲,跟着傳播的網絡信息等等,沒有自我的獨立思考和解析,就不斷地盲目跟随……
言論的自由,不在于我們有什麼就說什麼,而是知道自己能說什麼,什麼不能說,由自己的真實意志掌控。
比如跟一群人在一起,他們聊的話題不感興趣,就不參與,而不是擠進去為了合群也胡說八道一通。
比如知道克制,不說粗口等等。
比如朋友與自己訴苦,忍住不加評判。
比如克制“口孽”,不抱怨,不嫉妒,不貶低。
比如不傳播不實消息,壞消息,甚至可以拒絕參與他人在傳播壞消息的氛圍。
說實話我很感激寫作,寫作讓我有了一個緩沖地帶,在自己的思維和語言中設置的緩沖地帶,讓我知道以前自己心直口快(現在也還沒改變太多)中無意間說出一些不适當的言語,可以對自我進行審視。
并且知道了我真正喜歡如何去表達,說一些什麼樣的語言會讓自己覺得輕松,自在,比如我喜歡正面的,簡單的,贊美的,舒适的語言;不喜歡挑剔的,抱怨的,評判的,妒忌的,貶低他人的語言——前者是我要修煉的,向往的且身體力行的,而後者是我要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的錯誤,雖然很難改,但盡量克制。
如果沒有這份審視,我至今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太多的信息把自己掩蓋了;我也無從梳理我到底喜歡什麼樣的自己,因為沒有仔細去分辨過。
正如這句“存而不論”,我們可以知道這世界有很多的壞,不公,災難,悲傷,不幸,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時候去做一些可以做到的事情,但盡量不去讨論,讨論太多對情緒并不好,就比如在我們身邊的疫情,它在,時時威脅着我們,我們一樣要過好自己的生活。
傳播負面的事情固然容易激發人内心的同情和不忿,但也會助長人内心的戾氣,如“曝光效應”正是由此而來。
言語的暴力是一件在無意識間就能夠造成極大傷害的東西,所以對言語的慎重, 再如何也不為過。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