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看到圖片中的這個漢字,你是否記得在哪裡見過?沒錯,它就是一種面條的專用漢字-(biángbiáng面),它更是陝西關中方言漢字。有人說它是個生僻字,但在我看來這個字堪稱陝西的文化漢字,也有人誇張的說陝西的曆史全都濃縮在這個“biáng”字裡了。由于這個字 無法打出來,隻能用拼音先代替了。
biáng字是漢字中筆畫最多的漢字之一,整個漢字的繁體共56畫,共由11個偏旁部首組成,分别是(1個穴 1個言 2個幺 1個馬 2個長 1個月 1個刂 1個心 1個辶)。這個biáng字乍一看不好寫,但是有一個口訣方便大家記憶: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挂麻糖;推了車車走鹹陽。(每一句口訣對于一個寫法,認真品味)
說起面條不得不提陝西,說起陝西面條不得不提起“biángbiáng面”,它是陝西關中地區的漢族傳統風味面食,因為制作過程中有biángbiáng的聲音而得名。在制作該面條時有三個步驟都發出biáng的聲音:1.把面從空中扔到滾燙熱水而發出biáng的聲音。2.由于此面寬大厚實,客人在吃面時發出biáng的聲音。3.面摔在案闆上發出的聲音。“biángbiáng面”是陝西八大怪之一,一根面條有一米多長一寸多寬,跟褲袋差不多。
大家看這個漢字biáng,像不像一輛古代的“獨輪車”?這個車裝滿了陝西的風土人情。分析下此字:一點飛上天(代表陝西人的豪氣,敢出頭。話說3000多年纣王無道,一個陝西人站出來高喊,太黑了打他-這個人叫做周武王);黃河兩頭彎,陝西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南出相北出将,陝西的黃土埋皇上。八字大開口讓出了一條大路,言字朝裡走,“言”代表陝西人說話的語言,有些方言還一直延續着“文言文的風采”。例如“肉夾馍”,書中解釋“肉夾于馍”中。
biáng字中的“月”代表文;“刂”代表武,說明陝西也是出“文武将才”的地方。心是在最下面,說明“心”是此字的根,哪怕坐上車“辶”出鹹陽,心中總有不舍的牽挂。
關于biáng字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其中有一個是這樣的:當年秦朝戰争頻繁,來自陝西的士兵多以想念家鄉的面食,但是行軍時無法來做。于是聰明的士兵便想出來,提前把面準備好,把面提前扯出來,想吃時直接找個木闆摔打面條發出biáng的聲音,随便找個鍋具一煮,撒一把辣椒就成了美食。
中國漢字流傳下來不易,每個漢字都是一個故事,了解漢字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在日益發達的手機電腦網絡時代,你多長時間沒有認真地讀一本書了。《有故事的漢字》套裝全3冊選取了300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漢字,書中以生動有趣的筆調叙述了每個漢字的産生、發展、演變等曆史。學習漢字怎能少了書籍的陪伴?本期推薦書籍《有故事的漢字》套裝(共3冊)
總結:本文重點講解了biáng字的分解,以及有關biáng字所帶來的文化知識,希望大家多少能夠了解。本期文字推薦的好書是《有故事的漢字》,有需求的朋友可以上手了。我們本次文章就寫到這裡吧。我是聊城王崗,下篇文章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