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幾乎每人每天都要攝入一定量的鹽,它既是調味品,又是必需品,長時間不吃鹽,身體甚至會癱軟無力。但你能想象古人在沒有鹽的時候,是過着怎麼樣的生活嗎?
“鹽”的使用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據稱最早使用鹽的應該是生活在海邊的猿人,他們食用過沾染海水的動物屍體後發現比陸地上的動物屍體美味很多,後來,漸漸的他們學會了将食物烤熟以後撒上粗制的自然鹽。
後來又有史料說,鹽是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被人類發現并使用的,據說是夙沙氏從海水中提取的,那時候的“鹽”有另外一個名字——鹵。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福建出土了一鹽煎文物,基本上可以證明“鹽”至少是在3000到5000年前被人類所使用的。
鹽在曆史上從始至終都有着重要性,古代私藏或自制鹽甚至是死罪,因為宮廷要“以鹽治國”,為此甚至壟斷了鹽的生産。
鹽鐵官營,鐵的壟斷可以理解,但鹽不過是調味品而已,為什麼會有官府參與進來,并且大肆壟斷?
主要還是因為鹽對百姓的必需性。以軍隊為例,古代的軍隊中,食物美不美味暫時不說,但是如果食物裡沒有鹽,那麼士兵們絕對不會有力氣上戰場,缺鹽會使他們的身體變得虛弱,長時間沒有攝入鹽分,還會導緻四肢無力,浮腫,嘔吐等。
人不吃鹽為什麼會變得虛弱無力?食鹽,化學名稱叫氯化鈉。人類之所以缺不了它,是因為其中的鈉離子是人體神經系統中傳遞信息的必備物質,肌肉的收縮與心髒跳動都與它有密切關系。
鹽可以調節人體内水分的分布均衡性,維持細胞内外的滲透壓,促進新陳代謝,并參與形成胃酸,促使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欲,也保證胃蛋白酶作用所必需的酸堿度,維持機體内酸堿度的平衡和體液的正常循環。
鹽的作用不可謂不大,沒人可以不拜倒在鹽的“石榴裙”下,高血壓患者也不例外。
無論多嚴重的高血壓患者,醫生都不會說“你把鹽戒了吧”這種話,頂多叮囑他們盡量飲食清淡,減少鹽的食用。
那為什麼是減少食用,而不是直接禁止食用呢?多吃鹽對身體不好,那直接不吃鹽不就行了。
事實證明,少吃鹽可以,不吃鹽絕對不可以。
鹽的攝入過低,會導緻體内鈉的含量不足,出現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眩暈等輕微的身體狀況,嚴重時會導緻厭食、惡心嘔吐、心率加快、脈搏細弱、肌肉痙攣、視力模糊、反應減弱等情況。
需要幹體力活的人對鹽的需求會更高,因為他們在幹活時,身體鹽分從皮膚、毛孔、汗液、血液、尿液、眼淚等流出。不補充足夠的鹽分,就會沒有力氣,尤其是夏天,在炎熱的天氣裡,人體内流出的汗液在捂幹後會有一些些白色的結晶小顆粒,這是人體毛孔汗液蒸發析出的鹽。
與之相似的,中暑也有一種情況是缺鹽缺水引起的,人體大量鹽分流失導緻缺鹽,同時過度飲水造成水負荷,即在人體細胞外失水時,細胞内又水分過多,這種情況也稱為水中毒。
人一個月不吃鹽,會食欲下降、頭暈惡心,嚴重的會出現神經系統異常,昏迷水腫。身體情況差的,長期不吃鹽,甚至會因體内缺乏鈉離子而造成死亡。
科學的鹽攝入量應該是成人每天不超過6g,1-3歲的小孩子每天不超過2g,4-6歲的小孩子不超過3g,7-10歲不超過5g,11歲以上不超過5g。
還有一些特殊人群——居住在原始部落的人,他們的鹽攝入量隻達到了每人每天0.05g-2g。由于居住環境比較封閉,他們幾乎隻能食用低鹽食物,研究表明,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在城市或農村的居民概率更低。
原始人主要依靠打獵食物維持生存,随着發展,他們學會了鑽木取火吃熟食、打造簡單的工具。
原始人不吃鹽,是如何維持身體均衡的?其實原始人和動物攝取鹽份的方式差不多。動物也不吃鹽,但是動物也需要鹽分,那它們是怎麼攝取的鹽?
可能是在一個裸露的石頭上,時不時地舔一下,也可能是在泥土裡啃一口、泉水裡飲一番。
我們經常能看到貓貓狗狗伸出舌頭舔自己的毛毛和爪爪,這其實也是一個攝取鹽份的途徑。因為動物的尿液和皮毛裡都會有一部分被排出體外的鹽分,雖然數量少,但總歸是有的。
動物的汗腺不發達,主要分布在舌頭和腳掌上,伸舌頭蒸發鹽分,舔爪爪回收鹽分,實際蒸發的鹽分數量并不多。
在一些牧場,還會專門準備一塊鹽石,時不時地給動物們補充點鹽分。
有飼養經驗的人,對那些家養的動物也會偶爾準備些鹽水喂給它們。以前不懂為什麼要撒鹽水,多年後回想起來,再結合動物吃鹽的方式,瞬間明白了。
羊吃多了“清湯寡水”的草,突然吃到不一樣的美味,又好吃,又能維持體内滲透壓、調節酸堿平衡和新陳代謝,何樂而不為呢。
隻不過,可能動物并沒有這麼多“養生”的複雜想法,它們隻要覺得好吃就夠了。
羊都會找着鹽水吃,原始人智商比它們高,補充鹽分的方法隻會比它們更多。
首先——打獵,獵物體内也是有一定量的鹽分的。不管是生吃還是烤着吃,總會有一些鹽被吃到身體裡的,隻不過并不是很多。
如果原始人吃草的話,可能攝取鹽的途徑會更多。畢竟植物裡也會有鹽,像老虎、野豬這樣的雜食性動物,可能在吃完動物吃植物的過程中,就已經補充到了足夠的鹽分了。
如果還缺鹽,也就是缺鈉,那麼這個時候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舔石頭。
不是所有的石頭都會被舔,還要石頭上有白色小晶體的石頭,才有動物舔。
當然,更機智的原始人會把上面的晶體收集起來,撒在食物上,久而久之,就發展成了我們現在的鹽。
原始人的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的日常消耗不會小,每天在深山裡攀爬打獵,體力耗費巨大。前面提到原始人的鹽分攝取量極低,那他們是如何以這麼低的鹽分撐起如此巨大的消耗量的?
這裡涉及到一個現代人與原始人的區别:毛發。
原始人幾乎全身布滿毛發,既可以禦寒保暖又可以減少汗液蒸發,這樣一來就大大減少了鹽份的流失。所以雖然他們攝取的鹽分不多,但是依舊可以與流出體内的鹽分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态。
看過一個故事,裡面講的是有一個野人小女孩,她被帶回人類的村落以後,吃住都與村民無二,沒多久,野人小女孩身上的毛發居然漸漸脫落,變得和村民一樣。
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小女孩吃的食物裡有鹽,并且遠超小女孩之前所攝入的量,于是在長期攝入過量鹽分後,她的身體為了适應這種變化,做出了調整,使阻止汗液排出的毛發紛紛脫落。而頭發為了保護頭皮,避免灼熱的陽光曬傷頭皮,依舊保留了下來。
說法不知真假,但是原始人的鹽分攝取量的确較低。
以原始人的食物和現代人的食物簡單做一下對比,會發現:
現代人的一日三餐,葷素都有鹽的參與;
而原始人的生活中則是沒有“貿易”活動的,所以,每天打獵的食物就是他們補充鹽和各種元素的主要來源。
這裡也可以看出來,無論是原始人還是現代人,鹽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市面上鹽的種類多種多樣,幾年前,“加碘鹽”風靡全國,詳細查了以後發現,除了加碘鹽,還有加鋅鹽、加鈣鹽、加硒鹽……
不管是什麼鹽,都要注意:不可多吃,不可少吃,不可不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