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秋導讀:關于武曌一名的來源,史學專著談到的不多,而一些轶文、外傳傳說甚廣,影響深遠。大都認為“曌”字是武則天自己新創,認為武則天由後後變成女皇,功業蓋世,改換制度,自喻為當空之日月,遂以“曌”字而自名。
關于曌字的由來,《資治通鑒》中卻有這樣的記載:
“天授元年十一月,太後享萬象神宮,赦天下。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鳳閣侍郎河東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獻,丁亥行之。太後自名曌。”
胡省三為《通鑒》作注時把這十二個宗秦客新造的怪字一一列出。由此看來,武曌之名是武後看了宗秦客呈上來的奏疏後,見“曌”字甚合己意,而以之為名,并非她自己創造的。
宗秦客的母親是武則天的堂姐,所以武則天應該管宗秦客叫一聲表侄兒。此人雖長于文翰,而為人趨炎附勢,一 心讨好武則天,曾主持《聖母神皇實錄》。
時任鳳閣侍郎(中書侍郎)的宗秦客,制作了12個新字:"照"、"天"、"地"、"日"、"月"、"星"、"君"、"臣"、"載"、"初"、"年"、"正",即所謂則天文字。
例如:
曌、瞾:讀音為『趙 ㄓㄠ\』,字義是『照耀』,日月當空就是『照』。
囝、囡:讀音為『ㄋㄢ』,字義是『兒女』,家中的子女就是『兒女』。
埊:讀音為『地』,字義是『大地』,有山有水有土就是『地』。
圀:讀音為『國』,字義是『國家』,[四] [方]就是『國』。
玍:讀音為『互』字義是『人民』,人在土地上就是『人民』。
缶:讀音為『否』字義是『中正』,人在山上雙手平身就是『正』。
《舊唐書》對此事也有詳細的記載:“載初元年,春正月,大,三日,神皇以曌字為名,遂改诏書為制書。”其它正史資料中更沒有武則天造字的記載。所以有些文章傳說武則天自造曌字,皆無據可考,可見完全是錯誤的說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