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說說咱家娃
很多父母會對掰着手指頭也搞不懂4 3等于幾的孩子懷疑人生,這孩子這麼笨是随了誰的基因?
問題問錯了,你應該問,這孩子這麼笨是誰教的?
你說,加減法不是太簡單了嘛,還能怎麼教?4 3,4往後數3個,567,答案就是7咯!
不不不,對剛學會數數的小孩子來說,你這麼直接教技巧,他絕對懵。
我換個說法,你就理解孩子的處境了,十二生肖你會背吧,如果鼠=1,牛=2,以此類推,最後豬=12,那現在馬上告訴我:兔 虎=哪個生肖?
懵了吧? 一時半會算不出來吧?需不需要紙筆啊?
會數數的孩子之所以不會算數,就是因為,一二三這些數字,對他們來說,像生肖對我們來說一樣,隻是一個個代号,他們腦子還沒辦法建立這些代号和數量對應的關系,在這種認知水平下,如果用“4再往後數3個”這種加法技巧,就是生生的把簡單問題變複雜了。
其實在生活中,四五歲的孩子是絕對有加法概念的。
譬如說,你問:我們家有幾個男的?孩子說2個。幾個女的?孩子說2個,再問,那我們家一共多少人呢?
隻要你家孩子會數數,他一定能說出來是4個。
他是怎麼“算”出來的?
其實他沒有“算”啊,他隻是把全家人又從頭數了一遍而已。這才是加法最初的模樣——把男的和女的放在一起,然後從頭數一遍,一二三四,是四個。
所以,隻要是會數數的孩子,肯定會算加法,隻不過他不知道他在做加法而已。他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加”。
因為孩子隻聽得懂“生活語言”,他明白“和”“一起”“一共”的意思,但是卻不太明白“加”和“等于”這樣的“數學語言”,所以你每次在孩子解決這樣的問題後,都要用“數學語言”重新總結一下:兩個人“加上”兩個人“等于”四個人,強調“加”和“等于”的概念。
可以在讀繪本的時候找類似這樣的場景:
樹上有3隻小鳥,現在又飛來了一隻,數一數,一共有多少隻啊?
對啦,是4隻,所以3隻小鳥“加上”1隻小鳥“等于”4隻小鳥。
也可以和孩子玩之前說的“麥圈遊戲”升級版,麥圈可以換成其他小零食:
寶寶,拿出3個麥圈,先别動,再拿出4個麥圈,現在桌子上一共多少麥圈啊?
哦!7個!寶寶數的真對,所以3個麥圈“加上”4個麥圈“等于”7個麥圈。現在你可以把7個麥圈吃掉了!
這麼說了一段時間,孩子比較熟悉“加上”和“等于”兩個詞之後,你就可以和孩子将加法概念進一步抽象,用掰手指的方法算加法了:
指着孩子一隻手,說:給我一個“2”。
孩子照做後,再讓指着他另一隻手說:給我一個“3”。
然後把孩子兩隻手并在一起,問他:“那麼,2加上3等于多少啊?”
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來,就改成問:“2加上3,一共是多少啊?”
還懵,就再生活化一點:“2個手指頭和3個手指頭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手指頭啊?”
如果他數不明白,就幫他一起從頭數一遍:一,二,三,四,五,二加三等于五!耶~~~
類似的題多出幾次,孩子很快就會明白,加法掰着手指頭是怎麼算的了。
相信所有會數數的孩子,都可以學會這麼算加法。
這種加數是5以内的熟練了,可以開始練結果是10以内的,譬如6 3這類的。
因為手被占用了,所以孩子需要學會“用眼睛數數”,一開始數量多的會比較容易數錯,多練習就會越來越準确。
注意,這個時期,千萬不要教所謂孩子數字的“手勢”,譬如8是“打槍”的姿勢,6是“同時伸出拇指和小指”,這樣會讓孩子對于數量的概念産生混亂。
減法也是同樣的過程,先從生活出發,問孩子,原來有5個麥圈,我拿走了2個麥圈,剩下有多少麥圈呢?
然後用數學語言描述生活:原來有5,現在減去2,等于多少?
最後教孩子掰手指頭算:讓孩子先伸出5個手指,再縮回去2個手指,告訴孩子這就是5-2,等于多少啊?我們數一下,一,二,三,5-2=3。
就是教一個“加”和“減”的概念,至于什麼“往後數,數3個”,這樣技巧性的,讓“加法變得更簡單更容易算”的方法,統統不要教,因為你一教,就又要涉及一堆的概念,譬如什麼叫做“往後數”,什麼叫做“數3個”,什麼叫做“數到幾就是幾”?孩子聽了就都懵了。
這個技巧,需要孩子在練習中自己領悟,隻有他自己領悟的,他才能夠徹底明白到底怎麼算的。
可能你要問,那要掰手指掰到什麼時候呢?這麼簡單的問題還需要掰手指,感覺好慢好笨啊!怎麼教孩子心算啊?
在這裡我要勸各位家長,這個時候,孩子算的越是慢,才越好,因為越是慢,他越是可以細心感受數量的概念和加減法運算的過程,邏輯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越是簡單基礎的東西,越是需要多花時間多訓練對概念的理解。
因為數學是概念套概念的,上層的概念需要底層的概念來解釋,譬如說,乘法就是“連着加”,除法就是“連着減”,如果你加減法的概念都模糊,乘除法就更懵了。
有些孩子很早就可以把加減法算很快,并不是因為他明白加減法概念,而是因為記性好,大人告訴他幾次,他就背下來了,反正十以内就組合是有限的,好背得很。
但如果不深入的理解概念,數學就會越來越吃力,應用題稍微換一種說法,就不明白什麼意思了。
所以學齡前的數學啟蒙,目的不在于讓孩子算得多快多熟練多準确,而是讓孩子盡可能多的體驗到“加”和“減”的意義和過程,掰手指就是這個過程最好的分解動作。
而且這個時期可别教孩子怎麼用計算器,讓孩子有一種“我會算數”的幻覺,其實他根本不懂加減乘除是什麼意思。
你需要做的,隻是教他如何掰手指,然後平時沒事的時候,多給他出題做遊戲,讓他掰着手指頭算就好了。孩子如果總是因為做對了受到鼓勵,是會十分喜歡算數學題的。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算錯了數而責怪他,早早的敗壞了孩子對數學的胃口,大人都會犯錯,更何況孩子呢?你是覺得這簡單,但是對他來說挺難的啊!
當孩子掰手指頭比較熟練了之後,你可以出一些“有規律”的題,讓他對數的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
譬如說,每次都“加一”:1 1,2 1,3 1,4 1,5 1,
譬如說,每次都“多加一個:”3 1,3 2,3 3,3 4,3 5,
譬如說,每次加完答案都是一樣的:1 4,2 3,3 2,4 1
譬如說,兩個一樣的數字相加:1 1,2 2,3 3,4 4
這裡注意,計算結果超過10的加減法,先不要讓孩子接觸,等到孩子可以做到心算10以内的加減法的時候,再開始“進位計算”。
你也無需告訴孩子“如何進位”,“借數湊10”什麼的,一大套說下來孩子都暈了,你隻需要借他十根手指頭,出題類似9 2,8 4這樣的題,讓他自己去數,自己去總結規律就好。
不要責怪孩子算的慢,也不要要求他不掰手指頭,當孩子足夠熟練,自己找到規律之後,自然就不會掰手指了,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千萬急不得。
我們毛頭大概是4歲開始掰手指頭,掰了一年多,突然有一天就不掰了,非要自己用腦子想,一開始想得慢,還容易錯,慢慢的就越來越快了。
因為“用腦子算”這個技能是他自己悟出來的,不是我“教給他”的,所以他每次算數的時候都得意洋洋的樣子,渾身散發“你不知道我怎麼算的吧!”的那種臭屁感。每次做題都像是一次大型臭顯擺,所以一直很喜歡我給他出題做。
比起算得快算得準,我更看重的是,孩子懂得如何去積極“思考”,并且享受那些“頓悟”的瞬間。
所謂學齡前的數學啟蒙,就是給孩子腦子裡種下一棵“概念”的種子:告訴孩子,什麼“數”,什麼是“加”,什麼是“減”,再提供一些“計算”的環境,讓孩子的邏輯能力自由生長,至于在腦子裡怎麼算,如何算,得靠孩子進一步自己參悟,父母就閉嘴少說吧,越是“教”,孩子越是亂。
因為“開花”這件事,是“教”不會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