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涼州詞王之渙鑒賞

涼州詞王之渙鑒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15:45:41

涼州詞王之渙鑒賞(鹳雀樓上觀滄海)1

王之渙畫像

欣賞唐宋絕句,本文選擇的對象是詩人王之渙。緣由是:欣賞也好,評說也罷,唐詩絕句誰也繞不開他。

王之渙,字季淩,绛州(今山西新绛縣)人,傳說此君豪放不羁,常擊劍悲歌,乃描寫邊塞風情之聖手,其詩多被樂工坊制曲歌唱,頗有聲名動。他與岑參、高适、王昌齡等相唱和,被尊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是邊塞詩,其《涼州詞》被近代章太炎大師奉為“絕句之最”。

其實,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傥有異才”,卻既未從軍邊關,也未曾做過大官(僅當過縣尉)。他的詩作卻多寫邊塞,著名的《涼州詞》非其置身涼州,而是一種宮廷樂府詞牌之稱謂矣。

登鹳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涼州詞王之渙鑒賞(鹳雀樓上觀滄海)2

畫作:鹳雀樓

先說典故:鹳雀樓乃唐朝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一處名勝古迹,樓高三層,樓前是高聳入雲之中條山,其下是奔流的黃河,因常有鹳雀栖止于此,故名鶴雀樓。

初讀這首五絕,似很平庸,不過直叙登樓過程罷了;又讀,便發現端倪:“千裡”與“一層”,虛也,詩人想象空間呈現異向;“欲窮”與“更上”,詞語中蘊含着憧憬哩;再讀并朗誦,則驚喜地領悟出人生哲理與價值取向!

詩的後兩句,發登臨樓台之感慨,擴望遠納懷之胸襟,可謂另翻新意,别出心裁也。試想:若無前二句寫景鋪墊,後二句如何能自然承接,且将詩意引入高雅之境界?

了不得!《登鹳雀樓》寥寥二十字,竟能狀寫自然之雄奇,道出塵世生活哲理,表達人生奮發之情懷,難怪千百年來惹人喜愛。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王之渙鑒賞(鹳雀樓上觀滄海)3

畫作:玉門關

玉門關,古關名,地點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北。

該詩一、二兩句說的是:放眼望去,見黃河遠遠地似在白雲中間。連綿不斷的高山,環抱着一座孤零零的邊城。三、四兩句詩意委婉,字面上的意思是∶羌笛啊,你何必怨恨這裡的楊柳不發青呢,這玉門關外本就是沐浴不到春風之境呀!

詩之起筆寫的是:山川雄闊蒼涼,戍守者處境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羌,本系居住于甘肅、青海一帶的少數民族。這裡的羌笛乃樂器,楊柳,則說的是樂府曲《折楊柳》。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聽聞者便會勾起離愁了。親友别離,折柳相贈之習俗唐時為盛。

聽羌笛該是“聞”折柳,詩人卻不落俗套,來了個“怨”楊柳,可謂奇絕精妙。既避免用曲調名,又令人引發更多的聯想,升華詩意詩境。想呀: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倘若征人懷着郁悶心情聽曲,似乎這悠揚之笛聲也在“怨楊柳”吧?想不到,詩人以“何須怨”委婉寬解聽曲人或曰戍邊者,含蓄深沉,耐人尋味,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完美收官了。

賞讀此詩,能感知詩人是有抱負有憐憫心的歌者,《涼州詞》即使寫悲切之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之委婉,亦表達邊關将士縱是鄉愁難禁,亦覺責任重大矣。

隻不過,孬張今朝還從“春風不度玉門關”裡讀出了另一層意思,即對朝堂的批評:戌邊将士苦矣,他們感受不到若沐春風般之朝廷關愛與溫暖啊!

#唐詩# #王之渙# #古詩欣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