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今天(11月19日)傍晚,一場近乎全食的月偏食将在天宇上演。本次月偏食于北京時間15時18分迎來初虧,17時03分食甚,18時47分複圓,曆時3小時29分鐘,為近600年來最長“待機”月偏食!此前的最長記錄,是1440年2月18日。
partial lunar eclipse月偏食A partial lunar eclipse is a celesital phenomenon of a partial moon which occurs when the Earth moves between the Sun and Moon but the three celestial bodies do not form a straight line in space.
當地球移動至太陽和月亮之間,但是這三個天體并不在一條直線上時,地球上朝向月亮一側的人将看到月偏食。
eclipse作名詞表達“月食”或“日食”時,為可數名詞。
partial為形容詞“部分的”,total為形容詞“全部的”,所以:
Example:
A: It's said that there is going to be a partial lunar eclipse this evening.
B: Yeah! The longest since 1440!
剛叔再補充一個很有意思的、和月亮有關的俚語:
once in a blue moonMeaning: Rarely, once in a very long time. 非常少見,很長時間才發生一次。
有個信達雅的翻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這是一個表達“頻率極低”的副詞短語,與之類似的表達頻率的常見短語有“Once in a week/month/year”(每周/月/年一次),用法是相同的,往往放在句首或句尾。
用法知道了,但是“藍月亮”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Blue moon”其實指的是一年之中,額外的一次滿月(full moon);人們直觀的體驗是每個月隻有一次滿月,一年中即有12次滿月。而“blue moon”則是那一年中的第十三次滿月。而每2-3年才會有一次“額外的滿月”,因此“once in a blue moon”字面上指的是每2-3年才會發生一次,比喻概率很低。
為什麼會有第十三次滿月呢?又為什麼稱之為“藍月亮”呢?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後文涉及一丁點天文曆法和算數,不願意看的略過就好)
月球的平均運行周期是29.53天,而一個地球公轉周期(一個地球年)大緻有365.24天。因此,每年有365.24/29.53=12.37個月運周期。現在世界通行的公曆中有12個月,每個月中有一次滿月。上面的公式中得到月運周期的餘數是0.37,也就是說每個2-3年這個餘數就可以積累為1,也就意味着每隔2-3年,月球就會多運行一周,也就多了一次滿月。這一次滿月會與它臨近的一次滿月出現在同一個月。
題外話,閏年(該一年中有366天)之所以是四年一次,是因為上文中提到地球公轉周期是365.24天,而世界通用公曆中一年隻有365.00天,因此每四年實際公轉周期中的小數位就會積累為0.24*4=0.96≈1天,所以曆法中将多出來的這一天加在了二月的尾巴上。
那麼為什麼這額外的一次滿月叫做“藍月亮”呢?
一種說法是,“blue”一詞是用來替代現在已不再使用的古詞彙“belewe”,意指“to betray”(欺騙背叛),這額外的一次滿月即為“betrayer moon”,讓從前以月相勞作的人民十分迷惑,感到“被背叛”。
另一種說法來自于視覺,月光因為空氣中的煙塵或其他顆粒物而散射,在觀察者的眼中呈現淡藍色。例如20世紀中期瑞典和加拿大的森林大火,空氣中的煙塵使人們可以看到“藍月亮”,又如19世紀晚期的喀拉喀托火山大爆發,也讓月亮“藍”了兩年之久。根據這種說法,月亮變藍這種事往往跟随大災難而發生,因此概率也比較低。
兩種說法相比,第一種說法更令人信服一些。
Examples:
Peter only comes out for a drink once in a blue moon now since he has kids.
Peter很少出來喝酒因為他有孩子了。
A: "Do you ever eat pork?"
B: "Only once in a blue moon; I prefer beef."
A:你吃豬肉的嗎?
B:幾乎不吃,我喜歡吃牛肉。
Jill: Does your husband ever bring you flowers?
Ellen: Once in a blue moon.
Jill:你老公給你買花嗎?
Ellen:他要是給我買花,那可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