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宮快死的征兆?●肖伊绯初看金庸《神雕俠侶傳》時,得知小龍女是有“守宮砂”的後來因為尹道士非禮,“守宮砂”就消失了當時沒有細想,看過小說之後十多年也未曾再想,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守宮快死的征兆?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肖伊绯
初看金庸《神雕俠侶傳》時,得知小龍女是有“守宮砂”的。後來因為尹道士非禮,“守宮砂”就消失了。當時沒有細想,看過小說之後十多年也未曾再想。
昨晚看到一首元代楊維桢的竹枝詞,才又進一步思量“守宮砂”的前世今生來。楊詞的原文是:“望郎一朝又一朝,信郎信似浙江潮。浙江潮信有時失,臂上守宮無日消。”這首詞,抒發了一位獨守空閨的女子,對遠在異鄉情郎的期盼;除卻情真意切之外,末句的“守宮”一詞頗耐尋味。
《博物志》上說:“蜥蜴或名蝘蜓。以器養之以朱砂。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治搗萬杵,點女人支體,終本不滅,有房室事則滅,故号守宮。”一條吃了七斤朱砂的蜥蜴,被細細搗碎,就用這樣的漿汁點在處女的肢體上,成為恒久的标記。當女人一旦與男人有染之後,這樣的标記就會消失,所以這種搗碎的蜥蜴漿汁就叫“守宮”。
《博物志》據傳是東晉時的著述,到隋代已能見到成書,并且流行起來。也即是說,即便《博物志》中有後人增改的記述,至少在隋唐以前,“守宮砂”及其制作方法,是确确實實存在過的事物。但這種蜥蜴的種類究竟是哪一種,并沒有說得太清楚。成書于漢代的《神龍本草經》,專列有“守宮”一條,說“守宮”是一種叫“山龍子”的蜥蜴。這是一種比壁虎體型稍大,20—30厘米長,20—30克重的山地蜥蜴。但神醫陶仲景曾經還看過比《神龍本草經》成書更早的《爾雅》《方言》,這兩本書卻一緻認為,“守宮”就是壁虎,他也據此考證出壁虎就是“蝘蜓”,蝘蜓就是“守宮”。當時,他深信“守宮”就是壁虎,而不是其它大型蜥蜴。但後來看到《神龍本草經》上關于“山龍子”的記載,他不禁又困惑起來,為此感歎道,“守宮,蝘蜓也。而此亦名守宮,殊難分别”。山龍子、蝘蜓;山地蜥蜴、壁虎,究竟哪一種蜥蜴,得挨這一場千錘百煉的造化?陶神醫前後,還有多位醫師對此争論不休、難以定論。不過,陶神醫沒有為這些繁瑣的紙上考證再去勞神費力,後來就直接提到了守宮砂的“新配方”。他說,“守宮喜緣籬壁間,以朱飼之,滿三斤,殺幹末以塗女人身。”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将喜歡在籬笆牆壁上爬行的“守宮”捉住,用朱砂喂食,吃夠三斤之後,将其殺掉。搗成幹末之後塗在女人身上。可以看到,陶神醫将先前《博物志》中所要求的吃七斤朱砂降低标準為三斤,增強了可操作性。後來在實際操作中,民間則更有甚者,連喂食的環節也省了,直接将變色龍與朱砂一塊秤量,夠三斤即可,一起搗碎成漿,就直接做成守宮砂了。這種做法,後來成為一種“舌尖上的守宮砂”,變成了當地美食。事實上,在中國兩湖、兩廣,安徽、福建及其他地方均有将石龍子(山地蜥蜴)用作食材的習慣,兩廣地區有一種以石龍子剁成肉餡的餅在民間很是流行,福建地區有用石龍子作為湯料和菜肴。
除了“舌尖上的守宮砂”之外,曆代最關注的、最上心的,恐怕仍然是守宮砂究竟有沒有效果。在清代《天雨花》這部小說中,實際上已經透露,守宮砂這種神奇藥物的功效轉變,它已經轉變為一種裝飾性的、類似于文身效果的标記。小說第十八回中曾寫道,“玉人洗手金盆内,見守宮一點尚瑩瑩,便把羅巾拭過渾無見,暗暗心驚自忖心,誰知這等多靈驗,今日方知假共真。”手巾一擦,守宮砂便脫掉了。可以想象,洗手、洗臉、洗浴以及出汗、落雨、沾水之後,都會脫落,隻能盡可能多安分、少走動;多靜處、少補妝。這一切,如果說皆因“守宮砂”而起,倒不如說皆因男人們“用心良苦”所緻。
守宮砂是千百年來男權社會的臉譜,隻是裝飾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