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物欲繁雜,人心浮躁,所以說在這樣一個時代,每一個人都更需要保持一個清靜的内心。
當内心清靜的時候,一切自然能夠達到無為無念,沒有了繁雜,沒有了忘念,那麼外在自然能夠清靜。
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人都會心随境轉,讓内心随着外在的環境去改變。
比如說置身于山水之間,會有一種清靜,而置身于繁瑣之間,内心自然匆忙焦慮。
一個人内在的精神與外在的環境關系,除此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個人内在的精神,會對于外事的行為産生很重要的影響。
比如對于生活中有一些人來說,從内心懼怕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在追求這一件事情時,則會很難達到自我的期望,精神上的一些束縛,也會成為自己做事的一些絆腳石。
顔淵和孔子曾經有這樣一段對話,充分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
顔淵問孔子:我曾經在這條河裡渡水,擺渡的人劃船技巧十分奇妙,我問他:劃船能不能學會?
劃船的人回答:能學會,會遊泳的人學幾次就會了,如果會潛水的人,不用學都會。
這個時候孔子就說:善于遊水的人,之所以很快能夠學會劃船,是因為熟悉水性,他内心沒有對水的一份恐懼。
即便是沒有劃過船,所以一學就會,無論是遇見什麼事情,他都能把各種危險擺在面前,心裡反而沒什麼反應,這樣的心态走到哪裡都是自由的。
内心輕松,所有的技巧都是一樣的,而表現拘謹,是因為他重視外物的緣故,注重外物的内心自然笨拙。
這是取自《莊子》這一本書中,所引述的一個智慧。
莊子借由孔子和顔淵的一段對話來說明的一個道理,就是精神對于外物的一個影響。
如果說内心沒有了那一份恐懼,那麼做很多事情都能夠遊刃有餘。大多數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情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因為内心産生的一些影響。想要真正的達到内心的一種通達和自由,那麼對于任何事情,心裡面都不要有負擔。
其實對于我們生活中做事的時候,都是同樣的道理。
很多人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首先給自己就是一個特别大的心理壓力,往往因為這樣的狀态,自己做事的結局,也會達不到自己期望的目的。
心裡面有負擔的時候,外在自然緊張,外在就是一種束縛和笨拙的狀态。
比如說有一些人在一些講台上面去演講,本來是一個很輕松駕馭的事情,但是就是因為他内心緊張,總覺得自己做不好。
這種時候,内心的負擔太重,難以放得開,更談不上發揮一個良好的狀态。所以說在演講的時候結結巴巴的,也表達不出來自己想叙述的一個事情,所以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失敗的。
所以當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之後,就要學會一點,讓自我的内心能夠摒棄精神的壓力和束縛,在做事的時候能夠從容不迫,自由自在,發揮應有的一個水平和技巧。
在這樣的一種狀态之下,讓理性駕馭自己精神的壓力,才能夠事半功倍。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于這一篇章的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