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個不太知名的優秀青年建築師

一個不太知名的優秀青年建築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7 16:42:07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陳淩燕

對話人物

李保峰,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導,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新建築》雜志社社長,中國建築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綠色建築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資深會員。

一個不太知名的優秀青年建築師(對話著名建築師李保峰)1

李保峰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對話背景

前不久,華中科技大學建規學院李保峰教授團隊設計的中國土家泛博物館摩霄樓,連獲四項國際首屈一指的設計獎項大獎:2022年日本IDPA國際先鋒設計大獎金獎、法國NOVUM設計大賽金獎、法國巴黎DNA設計大獎、法國穆斯設計金獎。

如今,李保峰又在東湖湖畔主持“中國加入《世界濕地公約》30年”紀念館的設計建造工作。上周,他接受了極目新聞記者的專訪。

摩霄樓之争

在湖北恩施宣恩縣的山谷中,李保峰團隊設計了中國土家泛博物館,其中有一座高度近80米的摩霄樓聳立在山谷中,令人一見難忘,但也引發了不小的争議。

一個不太知名的優秀青年建築師(對話著名建築師李保峰)2

摩霄樓

記者:摩霄樓得了不少重量級大獎,但也引來一些批評,比如突兀、與環境不協調等,你怎麼看?

李保峰:我覺得有負面評價是正常的,我也不覺得這是批評,不同觀點都應該可以發聲表達,沒有問題。

記者:摩霄樓确實突破了一般人對生态建築的認知,為什麼會做這麼“勇敢”的設計?

李保峰:最開始拿出這個方案的時候,我也有點發怵(笑)。從理論上來說,在一個自然環境中确實不要搞得這麼“嚣張”。但是摩霄樓這樣設計,是基于更多層面的考慮。首先,它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中國土家泛博物館的一部分,這個項目由幾十棟房子共同組成,大多數都遵循與環境相融原則,緊緊跟随山勢走。在這樣一個山谷裡,如果沒有一個顯眼的建築,視覺上沒有錨點,人會失去方向感,因此它是一個山谷中的空間定位。其次,這個項目存在的基礎是彭家寨,這個寨子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麼好的文化資源,沉澱了先人的智慧,它需要一個俯瞰視角,讓人能夠更好地去理解村寨的空間布局以及其中的美妙之處,這種整體結構上的美感在平地上是看不到的,從空中給出一個視角就非常重要。

土家族方言裡有“沖天”這個詞。其實全人類都有對天空的向往,從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到現代城市的摩天大樓,都是這種向往的産物。土家族的沖天樓在有些當地文獻裡提到過,但沒有照片或圖片,我們就以沖天的意向來做設計。

記者:摩霄樓的三角形、非對稱結構很有個性,讓人一見難忘。

李保峰:我們做過兩個方案,一個圓形的,一個三角形的,最後選擇三角形态來呈現它。三角形更硬朗,沖天感更強。整個項目的建築中,我們也采用了不少尖角形态,因為土家族的傳統建築中也有刀背梁、翹屋角這樣的特征,顯示出土家族的質樸、率真和力量感。

傳統的傳承與複興

古建保護、生态建築一直是近些年的熱詞,而如何做到成功地改造、保護、發展,則離不開對人的關照。

記者:近些年生态建築極為火爆,很多采用了大量木材,這算是中華傳統建築材料的再次流行嗎?

李保峰:文化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比如前段時間很紅的舞蹈《隻此青綠》,比如文藝複興、折衷主義……其實都是這種情況。而現代建築其實是一個去木材化的過程,工業革命出現後大量農民變成工人,怎麼解決生産和居住的問題?鋼鐵、水泥……這些材料讓建築實現标準化量産,這是社會經濟進步的一個進程。當經濟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人們會覺得現代建築單調無趣,所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就開始回歸木材。現在我們也是這樣,讓多元的、有溫度的木材回到建築領域。

至于木材的重新流行,其實我個人不喜歡流行這個詞,什麼東西一流行就隻意味着一波商機。而且流行跟生态是背離的,因為流行一定是短暫的,而生态的本質是永恒、平衡和可持續。所以我的理解是,木材是一種更環保的建築材料,也更容易再次進入自然循環。一般來說,文化保護項目采用木材,是基于呼應傳統、環保理念與建築效果作出的合理選擇。

記者:我們也關注到,很多新的主打環保的建築會強調它們采用了榫卯結構等傳統工藝。

李保峰:鬥拱、榫卯等傳統工藝确實是古人的智慧,但還是要辯證看待。在7000年前我們就有了鬥拱、榫卯,在生産力水平低下的時代,這是極大的智慧。但榫卯結構是一種以犧牲截面為代價實現的連接,它會削弱承重的能力。現在技術水平完全不同,有更多方式來實現連接且不犧牲受力目的,所以一些仿古或環保建築采用這種方式,更多的價值是作為文化符号,相當于緻敬。

記者:古建和文化保護、改造升級、文旅開發……近些年是很火爆的,但有些最終門庭冷落,有些變成了生意場。

李保峰:一些村落或小鎮的改造,将居民遷走,把村落變為商店、賓館,這是我不能接受的。資本的引入固然很重要,但文化保護應該具有多重邏輯。建築設計是技術層面的,經濟發展是經濟層面的,人文及社會倫理的兼顧也很重要。中國土家泛博物館這個項目建成後,不僅僅是一片漂亮的房子,它還讓原住民能留在村寨裡,在原地就業、生活,保持他們原有的人文生态,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亮點。

數字技術的賦能

在東湖落雁島上,李保峰正在将老水廠廠房進行改造,将它們變成“中國加入《世界濕地公約》30年”紀念館。

記者:回到東湖邊你正在進行的項目。我看到你在朋友圈分享了很多現場照片,心情特别好。

李保峰:是的,因為這是我做的這麼多項目當中,離家最近的一個,騎個自行車就能去了,所以我很開心。

記者:這個項目有哪些亮點能提前分享一下嗎?

李保峰:首先是舊建築再利用,我們用的是廢舊建築,把一個水廠的舊房子改造了。第二,數字技術的應用,讓我們實現了有态度的設計。我們大量使用木結構弧形梁,三幢房子朝着湖水那面的梁都是翹起來的,每根梁的曲線都不同,是遞進的,就像鳥的翅膀那樣,構成一種潇灑自然的飛行感。

因為每根梁都不同,如果是用傳統方式加工制作就非常困難,但是有了數字技術和機器人就不同了,現在是我們設計出方案,由機器人完成計算和制造,每一根梁都可以按需訂制、快速完成。

記者:這對于建築師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解放呀!

李保峰:是的,這是數字時代賦予的優勢,設計師将不再受到加工環節和施工技術的限制。以前做一些非标準化構件的成本是極高的,而現在從标準化量産轉為個性化訂制,不再有高不可攀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了。

記者:成本的壁壘被打破,設計的自由度大大釋放了。

李保峰:對!而且對于建築的修建、維護,都有更多便利。比如彭家寨的遊客中心,一個房子有1116個部件,每一個的大小、長度、弧度都不一樣,最開始施工單位很犯難,後來引入了數字機器人制造,問題就解決了。另外,數字孿生技術可以給予建築一個數字版本,建好後,哪個部件需要更換,軟件自動提示,如同鬧鐘一般,對建築運維來說是極大的利好。

數字時代裡,一定會有更多突破人們想象的建築成為現實。但建築師首要思考的問題,不是能不能,而是該不該。海德格爾說:技術容易使人迷失方向。作為建築師,方向判斷比新技術運用更重要。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