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一、課題研究的理論背景和依據(一)背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背景和依據
(一)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當前中小學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工作者關注解決的問題。對于心理健康,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總的來說,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在現代社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現為認知功能正常,情緒反應适當,意志品質健全,自我意識正确,個性結構完整,人際關系協調,人生态度積極,社會适應良好,行為表現規範和與年齡教育相符等等。
(二)依據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學校教育的模式,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不僅要體現在各學科課堂教育中,也要體現在學生形成思想價值觀的過程中。學科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它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的過程。
(三)本課題國内外現狀分析
近年來,心理健康普遍發展。在歐美等國家,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發展到相當程度之後才産生的。西方學者認為心理咨詢隻是提高治療,忽視了發展;隻為少數産生了問題的學生服務,卻忽視了大多數“正常”的學生。心理咨詢隻是被動地等待問題的發生之後去補救,卻不主動地預防問題的發生。
在我國,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歐美西方等國家有着不同的背景。我國沒有心理咨詢發展的曆史,因而在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時,我們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的德、智、體、美、勞諸學科進行比較,學者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與以上各學科有着部分重疊和相互交叉的關系,認為德、智、體、美、勞諸教育對學生産生一定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各育都可被視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另一方面,對學生傳授心理知識,安排心理輔導活動等内容,又都是其他各育無法取代的。而在實踐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德有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容易混淆,在這一點上,也可看出我們與歐美等西方國家開展心理教育的不同之出。因此,對西方的經驗我們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還要根據我國國情與教育實踐具體情況而定。目前,全國各地都開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一)什麼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簡稱,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适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心理素質”之“心理”——從心理學角度講:心理素質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韌性等等。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後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質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緒和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品質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結構特别是大腦結構的特殊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二)什麼是心理健康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态。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内容完整、協調一緻,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适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個體能夠适應發展着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确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确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三)什麼是心理健康的有效性
心理素質具有人類素質的一般特點,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根據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體育與健康課堂、教育教學、遊戲、活動、個别輔導等途徑,喚起小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自我認識,并對心理有偏異或有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 服務,以促進小學生身心正常發展。研究人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對于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極大的意義。
三、課題的研究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研究内容:對象,總體框架、重難點、主要目标
本課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主要研究的是學生在學科、教師、家庭與學校溝通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研究,重難點在于心理健康意識對學生的影響與認知。
1.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義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的内容進行研究:從根本上說,心理健康必須符合現實的人類實踐活動的要求,即實踐标準是心理健康與否的根本依據;從實踐活動的時間維度上講,心理健康随着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在不同的曆史文化條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現出文化的多元性。
2.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認知的提升
滲透式教學,即将某個教育内容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之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教育。這種課程模式,便于将心理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内容進行滲透,使學習者在各學科的學習中形成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擁有健康的學習心态。
3.家庭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研究
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性是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家長在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尊重他們的隐私,同時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才能為其心理健康的疏導建立一個好開端。學校也應該對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全面規劃,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咨詢室,對學生展開專門的心理教育;學科教育滲透,例如,語文、生物等有針對地展開心理和生理的教育說明;班主任開展主題班會,讓學生暢所欲言,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
(二)研究方法:
學校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以心理健康教育為視角,從實效性角度探究适合我校心理健康研究的途徑。探索适合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性研究,使學生不斷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調控能力、承受挫折以及适應環境的能力,對部分心理有障礙的同學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針對個案進行研究,是尋求更加健康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方法。
1.結合課堂教學,滲透心理知識
在學科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将知識形态的心理意識内化為自覺行動。小學生心理健康需要長期發展并不斷強化教育意識,為此,我們要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優化創新,完善學校心理健康建設。
2.展開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心理現狀
要了解在校學生的心理現狀,有針對性地制定目标方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問卷調查。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總體教育目标與個體輔導相結合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咨詢的重要手段。學校應設立輔導室,或者日記收集法讓班主任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狀況,才能及時開展疏導。
3.結合學校德育工作,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學校要在班級的文化建設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首先,班主任可以利用課餘時間,針對班級個别同學存在的心理問題因勢利導,消除心理障礙。其次,定期召開主題班會,講述有關心理健康問題交流會。
五、課題的創新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學生的實際出發,不僅有利于學生有效的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更能提高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能力。以學生課堂滲透知識并展開心理調查,與德育發展相聯系,進一步體現學科之間的緊密性。同其他教育一樣,它實質上都歸咎于教化育人的總目标,圍繞心理教育展開的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六、課題的預期成果
學生方面:通過此項課題研究,充實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改善了他們對心理健康的片面了解,提升了他們以後的學習中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教師帶領他們通過參加心理健康咨詢室、畫手抄報、寫心得體會、開展小組交流會等方式來引導學生積極健康的快樂成長。
教師方面:通過此項課題的研究,不斷提升了自身對心理教育的理解,探究出心理健康在學科教育中的積極效用。通過講座、活動等形式激發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優化教育質量,引發社會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論點,促進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