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都認為情緒是有分好情緒和壞情緒的,然後會想盡辦法去消除壞情緒,趕走壞情緒并希望壞情緒永遠不要找上自己,這就有希望好運常在幸福常伴左右,痛苦遠離自己一樣。
但情緒作為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若存在就肯定有其緣由。
在《情緒,請開門:放出困在情緒中的自己》這本書裡,作者張維揚把情緒分成了六大類,分别是焦慮,抑郁,憤怒,悲傷,恐懼和喜悅。
按這個分類來看,我們可以看到隻有“喜悅”才是大家所認為的正面情緒,而另外的五類都是所謂的負面情緒。
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這樣想,作者張維揚才說他要為情緒澄清誤解,并強調情緒沒有正負之分,它是我們的信使,至于送的是什麼信,後面會告訴你。
作者認為,任何情緒,不管是讓人們舒适的,還是讓人們難受的,人類精巧的生命體既然能産生出這些情緒,這些情緒就一定擁有某種功能。
甚至可以說,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存活、發展、進化,必不可少的其中之一條件就是有情緒的支撐。
今天,我們先來看一下當下流行的“通病”:焦慮。
不管你是否認同,焦慮真的是無處不在的。
當下這種全速發展的時代,你一個稍不留神就會被社會淘汰,被同行對手甩到九條街之外了。
大家常說“壓力山大”,這其中的“山”有不少是來自未來的擔憂:萬一考試不通過,怎麼辦?萬一崗位考核不通過,怎麼辦?愛人離我而去怎麼辦?……
我們就是覺得這些事情有可能發生,又很不希望這些事情發生,明知道未來的事情不可預知,又控制不住地去想。所以就會産生一種難受的情緒——焦慮。
簡單地說,焦慮有三個特征或屬性:
第一,指向未來;第二,是人們對于不确定感的一種抗拒性的反應;第三,所指向的事情總是人們試圖回避的。
那麼,處于焦慮情緒中的人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一般有三種:緊張,有些人會持續地緊張;心煩意亂,心情比較煩躁;坐立不安。
這樣看來,焦慮情緒并好像沒有好處呀,大家平常不正是要擺脫這些難受感嗎?
是的,但我們知道凡事都有兩面性,“度”是個關鍵,當然也很難把握,也無從計量的。
作者說,焦慮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是觸發有效的行為,就是會調動内在能量和内外資源,觸發一些有效行為,引導人做很多事情以避免擔心或害怕的事情發生。
如在原始社會時,人們怕被老虎野獸吃掉,就會時常防備老虎,還會想辦法去抓住它們;人們在曬谷子的時候,擔心下雨,會提前搭好遮雨棚;還有人們擔心考試不通過,會認真複習備考等。
所以說,焦慮本身并不是問題,更不是疾病,問題是在于你能不能把它轉化為有效的化解行為。
那焦慮會在什麼情況下會成為問題呢?
作者總結為三種情況,一是不能确立有效的邊界;二是不能轉化為有效行為;三是不能覺得内在動機。
就拿你向喜歡的人表白這事來舉例吧。
你想對他表白又很擔心會被拒絕,感到很焦慮。你要明白,你喜歡他是你的事,他接不接受是他的事。如果你單純地把注意力放在擔心對方的反應上,這就是越界了。
你可以通過對方的朋友了解他的喜好,通過改善儀容、衣着品味來提升自己的形象,或是培養一個與他相似的愛好習慣等,以拉近與他的距離等,這就是轉為有效行為。
另外,你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為什麼會喜歡他呢?是不是他身上的某種特質吸引了你,而具有這一特質的可能是一類人,并非僅此他一個。當你明白這點後,就不會那麼焦慮了。這就是覺察内在動機。
總結一下:焦慮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即可以被轉為有效的行為。那些無法轉化為有效行為的焦慮,可能會成為新的問題。
隻要我們能看清“焦慮”的真面目,就能把它的這股能量化為己用。
最後想對大家說:讓我們感到焦慮的事情,一般都還沒有發生,且很多也不會發生,多關注當下,享受美好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