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可穿戴腕帶設備市場規模來到了超1.5億部規模,并且這一增長趨勢有望在2021年全年得到延續。
我們可以看到,近一年時間中各廠商都在以更高的頻率推出新産品,以覆蓋更多的價格段和垂直市場。無論是面向何種人群、定價多少的産品,都有一個共同的演化方向,即獨立性越來越明顯,脫離手機也能完整使用的功能越來越多。曾經的配件,現在正要成為主角。
期待“完美”的智能穿戴誠然,可作為獨立設備使用是智能穿戴的重要進化方向,要讓用戶在沒有手機的前提下,也能享受到種種便利。諸如精準記錄戶外運動的軌迹、數據等資料,獨立連接無線耳機聽歌或是進行導航,同步接打電話收發短信還有諸多在線服務。可穿戴産品越能獨立使用,就越發成熟。
可惜的是,我們至今沒有遇到那個“完美”的獨立智能穿戴産品,無論是各大終端廠商還是滿懷期待的消費者,都隻能在妥協中陪着整個行業前行。頂級智能穿戴承載着許多期待,有強大功能、超長續航和優雅外觀,但種種工程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使得它還隻是一個目标。
最大的難點還是功能和續航之間的抉擇:美好的大屏幕、獨立通信、豐富能力無一不是耗電大戶,因此側重性能的産品不得不在續航上留有不小遺憾。如果是側重續航,不僅會有超大電池擠占内部空間提升重量,為降低功耗而裁剪代碼還會導緻功能乏善可陳,缺乏拓展性。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隻有能做出解決了問題無限趨近于“完美”的智能穿戴産品,才能讓可穿戴突破發展瓶頸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多家機構調研報告呈現的另一個事實是,全球可穿戴腕帶設備市場雖仍有增長,但增長趨勢卻在不斷放緩,甚至有用戶缺乏換機動力縮減規模的可能。
危機當前,我們有必要回到原點,探讨當下該如何看待智能穿戴産品。能讓人願意長期使用的優秀智能穿戴産品,是集成了所有先進功能但得每天充電的超級腕上終端?還是追求極緻長續航卻鮮有拓展功能的純淨?或者是在不同方向中找到平衡,續航、通信、功能“我全都要”?
做穿戴的智能化才是破局之道?1、回歸穿戴屬性
首先得要确認,智能穿戴的本質在何處。
答案顯而易見,“穿戴”就是智能穿戴不能忘記的本源。它得先是佩戴在人身上,可以提供裝飾性或者一定功能性的物件,然後再去思考如何在這之上做好智能化。回想起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的先祖傳統手表或手鍊,都是前任多少年來的重要裝飾品,是一代代人生活的組成部分。
所以那種尺寸碩大缺乏美感的産品,無法出現在主流市場上并存活下來,即使被塞入了再多的能力也不行。違背了穿戴屬性這個根本,自然會因為外觀、重量、續航等原因讓人不願使用,切換到主打全面的胖終端賽道上,就更不可能和幾乎進化到極緻的智能手機相抗衡。
無獨有偶,可穿戴行業上遊企業之一的展銳在近日提出了“要做穿戴的智能化”理念,正好與可穿戴産品要回歸穿戴屬性風向不謀而合。展銳高級副總裁周晨在公開演講中表示,“隻有在滿足了穿戴性和功能性這兩個點的前提下,我們再去談智能化這件事情。”
他還帶來了智能穿戴發展公式:穿戴屬性x智能化x技術準備度=有發展意義的智能穿戴設備。将三大元素之間的關系用乘法而非加法表示,可見每個因素對于智能穿戴産品的影響都相當重要,即使缺少其中一個就有可能導緻優秀産品無法成立。
根據這個公式,手表與眼鏡被認為是智能化發展機會較大的穿戴品類,二者均回歸穿戴本質,讓消費者在使用時可以像普通的裝飾品一般佩戴在身上,不會造成過多的使用負擔。但與仍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智能眼鏡不同,智能手表在更成熟的創新技術的賦能下發展得較為迅速,逐漸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産品體系。
2、功能和續航全都要
接着就要面對智能穿戴當前最大的“敵人”,如何破解功能和續航之間的矛盾難題。
這着實是個難題,要在穿戴屬性的小巧體積下容納全部硬件,還要啟用數據通信、豐富功能、可拓展屬性等,讓可穿戴産品離開手機後依然完整,最重要的是續航時間一定要長。電池容量受限在數百毫安時範圍内,同時得做到五髒俱全可獨立使用,這着實難到了一衆英雄好漢。
行業探索者們想過許多辦法,例如引入更省電的屏幕材質、極緻裁剪系統組件,其中最能立竿見影緩解矛盾的,還屬用上先進的可穿戴芯片平台。在堅持不懈的技術進步下,優秀芯片總是具備更高的能耗比和能力,這意味着産品有望兼顧較低功耗水平和不錯獨立使用能力。
以蘋果為代表的廠商選擇計算性能優先,直接把手機芯片架構帶到智能手表,能力着實豐富但一天一充的體驗談不上多暢快。另一些選擇妥協,借助嵌入式平台低功耗特性實現十餘天長續航表現,然而功能要小心翼翼地添加,甚至舍棄掉獨立通信能力。還有廠商選擇了第三條路,将前兩者的優勢相結合來尋求平衡,既有不錯續航表現也支持獨立通信。
3、應用生态布局未來
硬件滿足獨立使用後軟件也不能懈怠,好的軟件才能支持好的體驗。
智能手機廠商曾依靠開放的安卓系統快速推出産品,近年來卻紛紛下場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原因無他,有了和硬件同樣優秀的系統軟件及交互體驗,才可以說是更好的産品。這一點到了智能穿戴同理,同時擁有簡單易懂操作界面和豐富功能的産品,往往會有更多閃光點。
智能穿戴産品發展至今,多家廠商先後在設備系統中展示了自身對于什麼是好的可穿戴體驗的理解,都能夠在腕上提供精彩的獨立體驗。當然,操作系統和機身自帶的功能隻是第一步,還要在達成“智能”的可拓展性上下功夫,因此有必要為穿戴搭建應用服務生态。
4、把握數據安全
最後,随着運動健康監測項目的豐富,有必要強化數據智能化安全等因素。
成為每個人最親密的設備之後,智能穿戴不可避免地會掌握大量個人隐私數據,所以要安全能力上做好準備,保護設備不被攻擊、相應數據不會洩露。主流可穿戴芯片大都在軟硬件層面提供了安全能力,消費者在選購和使用過程中可以放心無憂。
可穿戴芯片廠商走在最前面如果把目光放到産品上,會發現絕大多數終端廠商都會認同上面提到的幾點方向,實際産品體驗中也有不同層次的展現。
蘋果憑借着與iPhone無縫連接的綜合體驗,成為單一品牌下的市場領跑者。不過在蘋果之外的大部分市場,消費者都用實際行動選擇了那些能提供超長續航能力的産品,這顯然是衆望所歸。與此同時,産品中露面次數增加的獨立通信和其他能力,讓用戶重新審視智能穿戴。
所有廠商都在試圖加強産品的穿戴屬性,消費者們見到了一代更比一代輕薄時尚的産品升級,而且從運動手表到機械手表再到女士手表的不同風格都有嘗試,選擇變得多元化許多。快拆表帶規格延續多代後,第三方配件和表盤市場悄然興起,佩戴出門可以做到一天一樣不重複。
終端廠商百花齊放充分探索市場需求,但也有掣肘:涉及到蜂窩網絡相關的數據通信,就提出了不小門檻,廠商若想獨自進行全流程研發,就得逐一掌握通信技術、功耗控制等相關領域經驗,才能将産品呈現得盡善盡美。短時間内,這恐怕還是頂級廠商的專利。
意想之外又意料之中的,可穿戴芯片廠商走在最前面,為終端廠商實現産品創意保駕護航。芯片廠商因為能看得更遠,理論和布局均在前沿,他們都會在推出産品時為最終戴到消費者身上的智能穿戴提前鋪路,規格上無一不是為滿足未來而生。
還是以展銳為例,在通信方面掌握全場景通信技術,可提供穩定蜂窩通信确保穿戴設備更好地獨立入網。在功耗方面,也能在modem端,從選網、入網、無網即網路切換策略上進行深度優化,為穿戴設備從芯片端實現最優的功耗控制和優化。基于這兩大優勢打造的系列解決方案直擊市場痛點,獲得行業廣泛關注。
展銳最新穿戴平台W117
這家公司還打造了首個與芯片平台深度融合的RTOS生态,終端廠商不用在系統軟件和生态建設維持大量開銷,可直接利用現有生态下在線支付、在線音樂、語音助手等功能,降低整體研發難度并将資源着眼于提升産品差異點。現成方案足夠強大可靠,就沒有 “重複造輪子”的必要。
結語智能穿戴回歸穿戴本源打造産品已是行業共識,小到産品叠代細節大到芯片平台能力,無一不是在為突出穿戴屬性做努力。将來提起這些産品的時候,關鍵詞不再隻有科技範兒,那些時尚的大衆的美學概念,都能在可穿戴領域得到延續。
不過,要想搶先做到“穿戴的智能化”,突破現有産品困境走向轉折期,就需要終端廠商對穿戴市場擁有敏銳判斷,敢于對産品路線和芯片平台選擇等關鍵節點下判斷。先知先覺并付諸行動打造出真正吸引消費者的産品,才能獲得下一個藍海的入場券。
如今以展銳為代表的上遊芯片廠商,正與下遊的終端、配套廠商密切合作,共同朝着做好可穿戴設備的方向努力, 不斷勾畫行業發展新藍圖,推進行業朝着人人都用人人都愛的美好前方奔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