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類型的螞蝗都是吸血狂魔,對血液十分敏感,在水中的時候它們其實另有食物,比如金線蛭其實還會吃螺蛳之類的小型水生動物,一些幼蟲會出現在蚌類之中,算是寄居,河蚌的殼子對它們來說是很好的保護。
但是在有可能的時候,很多螞蝗還是會吸血的,并且嗅覺十分敏感。上中學的時候,學校裡有個小池塘,平時大家還會在裡邊洗腳,但因為這個池塘中有荷葉、水綿等植物,平時也有一些學生倒的食物殘渣,所以水生物還是比較豐富的,尤其是蚊蟲之類的小水生生物,但是用來洗腳的話也就是涮一下問題不大。水塘裡就有螞蝗,平時因為學生們洗腳都是活動的且很短暫,螞蝗爬不到人的身上。
結果有一次,連綿的秋雨導緻學校裡很多地方有積水,螞蝗大概就是聞到了人的氣味,然後竟然從池塘裡爬出來,爬到了距離幾百米的教室附近,如果不被發現的話,它們可能就會爬到人身上開始吸血。想一想還是相當令人膈應的,因為當時的學生宿舍距離這個池塘更近,那麼甚至可能有人在睡覺的時候就被螞蝗吸血。
麻黃吸血就是咬破人的真皮層,然後注入一些抗凝血的生物物質,血液就因為自身的壓力而流出。不過螞蝗吸血一般就是點到為止,它們的消化道能容納超越自身體重的血液,但是生物組織擴張程度有限,當吸血過多的時候消化道内的壓力大于血壓就再也吸不進去了就會脫離。它們的口器難以撕裂人的肌肉組織,也無法鑽進去,鑽進去的話肌肉壓力會把吸的血擠出來。
螞蝗的生命力也很頑強,不過主要是針對物理沖擊,它們的身體組織十分有韌性,很難扯斷,就算用石頭砸也不大容易一次砸爛,刀子不鋒利的話也較難一次割斷。小時候玩螞蝗,通常是手裡抓一把幹燥的沙子,然後将螞蝗迅速投入沙子然後狂揉,不一會螞蝗就會縮成一個球,相當的硬且有彈性。然後就放火裡燒或者曬死,它們對缺水的抗性、對鹽的抗性并不是很好。
但是如上文所說,螞蝗可以在一些河蚌等生物中見到,而以往捕捉河蚌等水生動物作為家禽或者人的食物的情況也不少見,鴨子喂河蚌肉長得很快。寄居在河蚌等處的螞蝗幼蟲就可能被吃進肚子,有沒有這樣一種情況,螞蝗在被吃進去之後依然憑借強悍的生存能力活下來,并進而在動物的肚子中活下來呢?
答案很多人都知道,因為就農村人的經驗來說,用河蚌等喂雞鴨,雞鴨都沒啥事,人吃了雞鴨的肉也沒啥事,說明螞蝗在動物的肚子裡翻不起什麼波浪。原因其實上文也說到了,螞蝗怕幹燥、怕鹽,而怕鹽的動物對強酸的抗性大多時候也很一般,人的胃就可以分泌強酸—鹽酸,靠胃黏膜抵抗酸的損傷。螞蝗進入腸胃之後會被迅速地磨碎、酸會使蛋白質變性。
螞蝗畢竟沒有腿,在被動物吞食的時候很難依附在消化道上,它們的口器也無法迅速地咬破消化道上皮,就連在吸血的時候都是慢慢爬到人的身上,慢慢地咬出一個口子。被動物吞食的時候,會一直落到腸胃中,那它就和動物吃的其他食物一樣最終被完全消化,單單從物質構成上看,螞蝗的組織應該還是相當有營養的,蛋白質較為豐富。
不過在一些情況下,它們卻可以鑽進人體的一些凹陷的地方造成破壞。曾經有螞蝗寄居在人的呼吸道的案例,人的呼吸道自然沒有消化的功能,螞蝗生存也需要氧氣,而呼吸道中粘液也較多,因為人的呼吸粘液液體中的溶解氧也較為充分,溫度也相對合适,這就給了螞蝗良好的生存環境,它們可以在鼻腔、耳朵中生存一段時間。
但是随着生長,由于空間的受限,螞蝗最後還是難以再在這些地方存活,而在那之前人就會因為螞蝗的活動出現疼痛、出血等症狀而就醫,螞蝗就會被及時清理。不過這類狀況相當罕見,主要是人在流動性相對較差、螞蝗又較多的水域中遊泳等,鼻腔等處就可能被一些螞蝗的幼蟲等攻入。這種事也是螞蝗可以做得極限了,它們無法在人體肌肉等組織中存活。
利用螞蝗的這種特性,它們在醫學上也有一定的用途,比如在清除一些潰爛或者淤血嚴重的組織時,螞蝗會很完整地在損壞的組織周圍吸血、刮食,等吃飽之後它們自己就脫落了,正常組織卻很好地保留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