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曆史古鎮到都市文化名鎮的百年變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水乳交融,長三角演藝力量的強強聯手,在浦東的一方舞台上傾情綻放。
繼2018年大型原創交響音樂會《浦東交響》、2020年大型琵琶組曲《樂鳴東方》後,最近又一部浦東原創、講述浦東故事的大型歌舞劇《愛在三林塘》,在浦東文化藝術節舞台上成功首演。這部由三林鎮人民政府出品的劇目,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精彩呈現,未來将繼續打造成為鎮文旅融合創新品牌,推動實現駐場演出。
草龍首次進入到舞台表演
“千年古鎮三林塘,古橋映水水連天。聖堂廟會三月半,神龍呈祥賀聖堂……”
陽春三月,春和景明;古橋映水,楊柳垂絲;飛檐翹角,粉牆黛瓦;石闆老街,商賈雲集。人們在一片喜慶忙碌中,迎接祈求風調雨順的行街表演,舞龍舞獅、腰鼓吹打、紙紮燈彩……在《愛在三林塘》開篇,重現了三月半聖堂廟會景象,舞台上一片煙火呈祥、百業興旺的圖景。
為了更好地呈現三林老街的風貌,本劇特别邀請了國家級非遺項目龍舞(浦東繞龍燈)傳承人、國際龍獅總會技術委員陸大傑擔任民俗顧問。作為地道的三林人,他擔當了本劇的舞龍編導,為台上獻演的三林龍獅隊制作了三條龍,創作了五段各不相同的舞龍表演。
其中最為特殊的一條“龍”,就是用稻草編紮、通體金黃的草龍,這也是草龍首次進入到舞台表演中。“過去,草龍是運用在祈雨活動中的。發生幹旱時,人們就紮草龍,再插香上供。或者,把草龍沾上河水,在田間地頭遊走舞動,讓水珠滴淋下來,寓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陸大傑介紹,草龍舞動起來非常靈動,給人極大的視覺沖擊。
除了草龍以外,劇中還呈現了一條青龍、一條紅金龍。這兩條龍都是傳統的布龍,選用了頗為時尚的面料,上面還綴有亮片,在燈光映照下閃閃發光。五段“龍舞”動作形神兼備、閃轉騰挪、銜接流暢,給人應接不暇之感,盡顯三林舞龍隊世界冠軍的實力。
以舞龍為代表,三林三寶:崩瓜、标布、醬菜;三林三絕:瓷刻、本幫菜、刺繡;三林三特:舞龍、聖堂廟會、城隍出巡,都盡可能地在劇中全景式呈現。三林老街上擺放龍頭的“照膽台”,也根據陸大傑的建議在舞台上還原。“一台演出能容納這麼多的非遺項目,确實不多見。”陸大傑感慨道,“這就好像把整個三林家鄉,都搬上了舞台!”
一站式感受三林風土人情
本劇除了擁有濃郁鮮活的民俗文化,更有感人肺腑的紅色故事。劇情以三林老街為主要故事背景,講述了一位三林百歲老人與一位共産黨員的深情守望。在堅守和等候中,抒發了百年來三林人民愛國、愛民、愛鄉之情。
本劇主創團隊由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上海歌劇院、上海京劇院等專業院校、院團人士擔任,演出班底則來自鹽城歌舞劇院。本劇總導演、來自上海歌劇院的孫鵬介紹,本劇劇情大量以三林和浦東的相關曆史事件和人物原型為依托,如出生于三林的中共黨員沈幹城烈士的生平事迹、抗戰時期三林百姓勇救美國飛行員的故事等。編劇、導演、作詞楊潔将本劇設置為六幕劇,内有20首歌曲。在以《紫竹調》為基調創作的音樂中,演員們跳起了獨具特色的醬菜舞,展現出三林醬菜晾曬、腌制、發酵的全過程。
讓孫鵬導演格外動容的是,《愛在三林塘》整個創排時間極其緊湊,鹽城歌舞劇院于7月2日投入彩排,19日就已實現了全劇合成。“大家都有極高的凝聚力,極其刻苦的鑽研能力,僅僅17天就把這部劇給‘拿下’了,我被演員們的表現所打動。”孫鵬表示。
本劇制作人是來自上海越劇院的孫旭,他認為,本劇集成了長三角演藝的優勢力量,體現出了浦東與三林的文化軟實力,并計劃在北京、深圳、南京、杭州、合肥等地巡演。此外,本劇還以文旅融合為靈感,在東藝劇場外展示、銷售三林刺繡等非遺制品。
孫旭期待,“本劇講三林本地的故事,表現本地的人文,更适合在本地進行演出。通過觀看這部劇,觀衆就能了解三林的吃、住、行、娛,一站式感受三林的風土人情。”
作者:唐玮婕
編輯:祝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