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20:12:46

  詩,是語言的藝術。在我國浩如煙海的詩歌中,有這樣一種文體——回文體,以其回環往複的獨特表達方式,給人綿延悠長的特有美感。

  無論是正着讀還是反着讀,皆成章句,但所含情感卻大不相同,令人想要細細讀之,反複回味。

  蘇轼不僅是大文豪,也是一位茶仙。他所寫下的茶詩,更是流傳千古。他除将佳茗比成佳人,還寫有《記夢回文二首》。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1)

  記夢回文二首(并序)

  【宋】蘇轼

  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團茶,使美人歌以飲餘,夢中為作回文詩,覺而記其一句雲:“亂點馀花唾碧衫”,意用飛燕唾花故事也。乃續之,為二絕句雲。

  正着讀是:

  【其一】

  酡顔玉碗捧纖纖, 亂點馀花唾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 夢驚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盡酒傾缸, 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瓯新火活, 龍團小碾鬥晴窗。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2)

  倒着讀是:

  【其一】

  岩空落雪松驚夢,院靜凝雲水咽歌。

  衫碧唾花馀點亂,纖纖捧碗玉顔酡。

  【其二】

  窗晴鬥碾小團龍,活火新瓯淺焙紅。

  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

  紅顔美人的纖纖玉手捧着玉碗,她穿着綠裙子,一邊唱歌一邊點茶。突然松樹上的積雪墜落下來,掉到懸崖下面。我一驚,原來是一場夢。再看窗外天已轉晴日頭東升,把滿山積雪都照紅了。火上焙着的茶葉已成龍團狀了。

  據蘇轼自叙,這兩首回文詩為夢中所作,醒來把所記殘句“亂點餘花睡碧衫”續寫而成。這兩首回文詩順讀、倒讀都能讀通,立意不同凡響,體裁别緻有趣,此中意境,饒有餘味。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3)

  題金山寺

  【宋】蘇轼

  潮随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霭霭紅霞海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倒讀】

  輕鴻數點千峰碧,水接雲邊四望遙。晴日海霞紅霭霭,曉天江樹綠迢迢。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随潮。

  在蘇轼的衆多詩詞中,這首詩并不突出。雪山、垂釣、寺廟、泉水,全篇寫景,既沒有對遠離京都的不滿,也沒有對新法當道的憤怒。他隻是坐在小舟中,欣賞着山間景色,内心平靜。就是在這樣平淡無奇的經曆中,蘇轼寫下了這首回文詩。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4)

  正着讀,描寫的是從白天到夕陽西落的景象:雪山皚皚,獨釣江月,遮天綠樹,霞光粼粼,水天相接。所有的意向結合在一起,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的冬景。在蒼茫打底面前,獨自一人下江南的蘇轼顯得有些落寞。

  而反着讀,描寫的就是從黑夜到白天的景象:山峰叠起,鴻鳥驚飛,霭霭紅霞,迢迢綠樹,原本落寞蕭條的場面變得充滿生機與活力。信手拈來間,蘊藏着蘇轼截然不同的反思,不愧為千古絕唱。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5)

  虞美人

  【宋】朱熹

  秋聲一夜涼燈瘦,寂寂愁新逗。

  病蛩悲蟀小庭中,落月悄垂簾影翠房空。

  輕煙黛鎖雙眉恨,背鏡情無準。

  粉殘脂剩酒醒難,靠遍皺痕羅袖倚天寒。

  【倒讀】

  寒天倚袖羅痕皺,遍靠難醒酒。

  剩脂殘粉準無情,鏡背恨眉雙鎖黛煙輕。

  空房翠影簾垂悄,月落中庭小。

  蟀悲蛩病逗新愁,寂寂瘦燈涼夜一聲秋。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6)

  兩相思

  【宋】李禺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阻人離别久,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倒讀】

  兒憶父兮妻憶夫,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久别離人陽路途。

  詩韻和成難下筆,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往來,水隔山遙望眼枯。

  正着讀,其意思是表達了對于妻兒的思念,第一句就寫得很傷感,由于妻子不在身邊,詩人想到了遠隔千山萬水的妻子,于是望眼欲穿,盡管相隔千山萬水,可是經常會想到妻子,對于别人而言,有誰能夠知道我的心思呢?

  一壺酒喝完了,最怕沒有酒再續上,有的時候想要寫一篇文章,可是以很難下筆,不知從何落筆。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7)

  路途太過于遙遠了,阻擋了兩個人相愛的人,以至于離别之後,再也無法相見,寄出去的信遲遲沒有回音,大雁難以送達。這讓人越發的傷感,使得我每天以淚洗面,過着極為悲苦的生活,時常會想到遠方的妻子。

  夜裡隻有一盞孤燈,漫漫長夜孤苦無依,年輕的男子思念妻子和兒子。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8)

  正着讀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思念妻兒,由于一個人在外地,妻兒不在身邊,為此詩人想到了遠方的妻兒,想要回到故鄉,可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卻又是無法成行。

  這讓詩人陷入了困境,隻能通過文字,以此來闡述内心的悲苦,還有對于妻兒的思念。這首詩雖然隻有寥寥數語,但是從開篇到結尾,無一字不傷感,無一字不憂愁,每一句都感人至深。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9)

  反過來讀的話,那意思就完全變了。主角轉換,相思之情卻未減半分。我們仿佛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場景:一個妻子在孩子熟睡之後,面對如水的寂靜,孤獨地拿起酒杯想要一解相思卻空了酒壺,拿起筆卻又無從下筆,隻好微微歎氣。

  思夫又思妻,雙倍思念,更加重了《兩相思》想要傳遞的情感。望穿秋水的思念,通過“回文”的表達手法得以淋漓盡緻地宣洩,才是這首詩最為獨特的地方。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10)

  秋月

  【清】陳瓊仙

  輕舟一泛晚霞殘,潔漢銀蟾玉吐寒。

  楹倚靜蔭移沼樹,閣涵虛白失霜巒。

  清琴瀹茗和心洗,韻竹敲詩入夢刊。

  驚鵲繞枝風葉墜,聲飄桂冷露漙漙。

  【倒讀】

  漙漙露冷桂飄聲,墜葉風枝繞鵲驚。

  刊夢入詩敲竹韻,洗心和茗瀹琴清。

  巒霜失白虛涵閣,樹沼移蔭靜倚楹。

  寒吐玉蟾銀漢潔,殘霞晚泛一舟輕。

  清代詩人陳瓊仙曾以秋天的景物為名創作了27首回文詩,這首《秋月》詩是首茶詩,它寫詩人于月下泛舟,樹木與山巒在模糊的月光下移動着,詩人品茗彈琴,在竹聲中詩興頗濃。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11)

  

  【清】張奕光香暗繞窗紗,半簾疏影遮。霜枝一挺幹,玉樹幾開花。傍水籠煙薄,隙牆穿月斜。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倒讀】

  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斜月穿牆隙,薄煙籠水傍。花開幾樹玉,幹挺一枝霜。遮影疏簾半,紗窗繞暗香。

  這首詩将梅的形态寫得十分生動,“疏影”“霜枝”“幹挺”形容梅花的形态,更隐喻了一個人的内在追求和品格。在一樹寒梅綻放的月夜,月光透過窗子招進來映着桌上的一杯清茶,梅香與茶香交織在一處,安洽美好。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12)

  虞美人

  【清】朱杏孫

  孤樓倚夢寒燈隔,細雨梧窗逼。

  冷風珠露撲钗蟲,

  絡索玉環,圓鬓鳳玲珑。

  膚凝薄粉殘妝悄,影對疏欄小。

  院空蕪綠引香濃,

  冉冉近黃昏,月映簾紅。

  【倒讀】

  紅簾映月昏黃近,冉冉濃香引。

  綠蕪空院小欄疏,

  對影悄妝,殘粉薄凝膚。

  珑玲鳳鬓圓環玉,索絡蟲钗撲。

  露珠風冷逼窗梧,

  雨細隔燈,寒夢倚樓孤。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13)

  更為奇妙的是,朱杏孫的這一首詞,如果調整句讀,又會成為一首七律:

  孤樓倚夢寒燈隔,細雨梧窗逼冷風。

  珠露撲钗蟲絡索,玉環圓鬓鳳玲珑。

  膚凝薄粉殘妝悄,影對疏欄小院空。

  蕪綠引香濃冉冉,近黃昏月映簾紅。

  【倒讀】

  紅簾映月昏黃近,冉冉濃香引綠蕪。

  空院小欄疏對影,悄妝殘粉薄凝膚。

  珑玲鳳鬓圓環玉,索絡蟲钗撲露珠。

  風冷逼窗梧雨細,隔燈寒夢倚樓孤。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14)

  春夏秋冬

  【清】吳绛雪

  春: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

  秋: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

  冬:紅爐透炭炙寒風禦隆冬。

  【讀法】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

  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

  《秋》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淺水流。

  流水淺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紅爐透炭炙寒風,炭炙寒風禦隆冬。

  冬隆禦風寒炙炭,風寒炙炭透爐紅。

  回環詩盡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風采,

  不為功名不為明志,隻為一絲樂趣,

  是古人一種特殊的文字遊戲,

  中華文化中一朵奇葩。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15)

  回文詩還分

  “通體回文”、“就句回文”、“雙句回文”、

  “本篇回文”、“環複回文”五種。

  “通體回文”是指一首詩從末尾一字

  讀至開頭一字另成一首新詩。

  “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複的過程,

  每句的前半句與後半句互為回文。

  “雙句回文”是指下一句為上一句的回讀。

  “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詩詞本身完成一個回複,

  即後半篇是前半篇的回複。

  “環複回文”是指先連續至尾,

  再從尾連續至開頭。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16)

  回文詩的巅峰

  當屬古代才女,前秦詩人蘇蕙。

  其念夫君而作之《璇玑圖》,

  猶如詩歌版的數獨。

  反讀、橫讀、斜讀、交互讀、

  退一字讀、疊一字讀,皆成詩詞。

  《璇玑圖》共計841字,可得3800餘首詩詞,

  構思奇巧,千多年來被贊頌無數。

  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十首詩(正反都能讀的13首詩)(17)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

  中國詩學博大精深,你體會到了嗎?

  來源: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