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6月17日電 題:九龍寨城裡的撕紙人,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九龍城寨原來的人?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九龍城寨原來的人
新華社香港6月17日電 題:九龍寨城裡的撕紙人
朱宇軒 顔昊
6月的香港水汽充足,九龍寨城公園裡榕須低垂拂面。公園裡,一位身着黃色T恤的長者從密封膠袋中取出一張巴掌大的紙片,一折、一疊、一撕,一隻小松鼠便活靈活現地從紙片躍起,赢得圍觀遊客陣陣掌聲。
“撕紙就是心、手、腦合一,工具就是手指,心中有草稿,隻要肯練,都能學會。”長者一邊将撕出的作品分發給遊客,一邊細細叮囑,随後将未用完的紙張重新放回封口膠袋,避免紙張受潮。
這位長者是紮根九龍寨城公園的撕紙藝人李昇敏,大家親切地稱他為敏叔。敏叔的“撕藝生涯”始于35年前的一個大年夜,他在嶽母家拾起一張廢棄的紅紙,對着花盆上貼着的“大吉”細細臨摹,撕出“大吉”二字。沒想到嶽母對敏叔戲耍之作大加贊許,将“大吉”二字挂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至此,敏叔開啟了30餘年的撕紙之路。
起初,敏叔隻是将撕成的“黃金萬兩”“恭喜”“福”等祝福語免費贈送,以娛親友。後來,敏叔不再從事外勤工作,從屯門搬至九龍寨城公園附近,專注于撕藝推廣活動。
敏叔從2003年起受邀開課,教香港市民學習撕紙,從明愛庇護工場幫助盲人的導師,到香港保護兒童會裡的學前兒童,再到黃大仙鄰舍輔導會裡斷掌殘疾人士,全是他的學生。“撕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隻要肯學,我都願意教。”
憑借熱愛與恒心,敏叔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撕紙人,他的作品在藝術展上陳列時,曾被盛贊有“金石的味道”;敏叔還登上了tedx(全球科技、娛樂、設計學術研讨平台),成為用粵語演講的主講人……
敏叔是九龍寨城公園的志願講解員,他就像一本活字典,對寨城逸事如數家珍。“我小時候來寨城探望同學,是從樓下順着密道爬到他家的。”敏叔回憶,“九龍寨城聚集了香港各色各樣的小人物,大多是難以維持生計的窮人和難民。”
敏叔常在社交網絡上分享公園一角:朝陽下紅色雞蛋花、雨後水石榕、廊檐舔爪的小貓……亭台水榭、樹蔭花影、古井斜陽,是公園裡賞不盡、看不完的詩意。
敏叔還是個粵曲發燒友,常和一衆粵曲愛好者在公園六藝台表演經典粵曲,敏叔負責吹奏橫笛。每當有遊客來到寨城公園,敏叔便會詢問他們的家鄉,為他們表演家鄉民歌,《浏陽河》《北京的金山上》《出埃及記》……全是他的拿手曲目。
若是新人在公園内舉辦婚禮,敏叔也樂得吹奏一曲,為新人送上祝福。敏叔自嘲自小便不是一個好學生,一切全靠自學。“我小時候在番禺不好好讀書,語文、數學和外語都一塌糊塗。撕紙、吹笛、講解寨城曆史,全是自己慢慢琢磨。”吹罷一曲《豌豆花開》,敏叔撫着裂開好幾個口子的竹笛慢慢說道。
無論表演撕紙,粵曲伴奏還是講解公園曆史,敏叔幾乎不收取任何費用,完全是公益活動,所以至今無穩定收入來源,靠領綜援(香港政府為低收入市民提供的現金補貼)為生。“我将推廣傳統文化視為我的責任,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如果收費,推廣就沒那麼容易了。”敏叔說道。
從番禺的鄉間小童到九龍寨城公園的文化推廣大使,敏叔希望以己之力,增加香港市民對撕藝等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
“民間藝術源于民間,更融于民間。”這是敏叔的人生箴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